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3篇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周文斌: 大学有更大的担当我们从不缺乏对高等教育神圣的信仰,我们坚信大学应该成为一座精神的岛屿,我们恋恋不舍地回望蔡元培的北大时代和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3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有更大的担当 我们从不缺乏对高等教育神圣的信仰, 我们坚信大学应该成为一座精神的岛屿, 我们恋恋不舍地回望蔡元培的北大时代和梅贻琦的清华时代, 我们忧心忡忡于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时光已经过去。
或许是一切才刚刚开始, 关于大学的发展还有很多新的模式和可能, 除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守夜之外, 大学还应该有更多的担当。
“象牙塔” 和“世外桃源” 是一个梦想, 比回忆和怀念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座能“入世” 的大学。我们当然应该有梦想, 但我们也永远都生活在此时此刻。
我们试图通过记录一个大学校长的方式, 来寻找在当下中国高等院校存在的一种理想模式。
选择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儒雅的校长既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对教育家的期待, 但又在很多方面逾越了我们的想象; 另一个方面, 则缘自南昌大学近十年来“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的生机和活力, 以及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愿景。
何妨像卸下肩上的担子歇歇脚一样, 暂时清空固有的观念。
在赞扬或者质疑之前, 先弄清楚他是谁, 他在想什么, 他都做了什么。
从 2002 年除夕说起
2002 年的除夕, 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是在前湖校区的工地上和基建队一起度过的。
指挥中心刚刚建起来, 墙上还没来得及刷石灰, 看上去黑乎乎的。
老乡烧了一大锅土菜。
大家围在一起, 外面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 室内也冷, 但歌声飞扬。
“我喝了几杯烈酒, 还唱了歌。
” 周文斌回忆道。
他唱的是:
“今日痛饮庆功酒, 壮志未酬誓不休, 来日方长显身手, 甘洒热血写春秋……”
是时, 距离 12 月 17 日调任南昌大学校长过去了 45 天, 距离前湖校区 03级新生开学还有 9 个月。
新校区开工典礼的时候, 著名的生物学家、 南昌大学唯一一名终身教授、 87 岁的邓宗觉先生也参加了。
“我真替他捏了一把汗, 那时候还是一片荒地, 第二年就要住进去学生, 时间太紧了, 给我我可不敢接。
”
周文斌, 时年 42 岁, 江西省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南昌大学的前一任校长为潘际銮院士, 是江西省政府请求清华大学支持推荐, 66 岁任职, 2002 年离任时 75 岁。
调任之前, 时任江西省省委书记的孟建柱曾和周文斌有几次长谈, 孟书记的话, 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我觉得你周文斌是一个干事的人, 想让你去干更大点的事。
安排也尽可能给你搞好了, 你可以甩开膀子去干, 不会让你卡在那儿做不成事。
”
接?
履新南昌大学之前, 周文斌任东华理工学院院长。
他在东华理工学院任院长已经两年, 学校发展的规划、 资金都已经落实, 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天时地利人和。
不接?
江西的高等教育并不发达。
全国 13 个省市自治区没有部署院校, 江西是其中之一。
全省只有唯一一所 211 院校——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对4700 万江西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周文斌的专业是地质学, 在东华理工学院期间, 为了科研, 他每年大概要出去两三个月, 在野外搞地质勘探, 并常常带学生去野外实习。
在一次与学者胡平的交流中, 他曾经这样描述, “当你站到昆仑山上, 站在戈壁滩上, 和莽莽苍苍的大自然一比, 就会觉得人其实是很渺小的。
” “地质这门学科又常常让我夜半思忖: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过客, 个体生命更是如沧海一粟, 昙花一现。
我这一生为什么不干大事, 成一番大业呢? 南昌大学对我来讲就是一个更大的舞台。
如果我把南昌大学做好了, 就比我把东华理工学院做好的贡献更大。所以我当然要来,而且来了必须要把工作做好。
”
2002 年 12 月 17 日, 一个普通的南方的冬天, 周文斌跟平常一样准点起床,只是去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 南昌大学校长办公室。他看上去儒雅并且文质彬彬,既没有忧心忡忡也没有壮怀激烈。
六年之后, 2008 年 12 月, 周文斌做客“前湖之风” 周末讲坛, 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演讲结束, 在留言册上, 他写, “做负责任的地球人。
”
心中燃烧的激情和梦想总有一天会被时间冷却, 只有那些充满了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人, 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
我们不能苛求所有人旷日持久的肩负, 但我们的确希望,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能承受得更多。
周文斌没有辜负这种期待。
问学于山水之间
山水、 清溪、 森林小径, 鸟鸣、 山幽、 林籁之声。
这看起来很像是某风景区的广告, 事实上这是关于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真实描述。
两座原生态的山, 五泓穿行于校园中的湖, 绿化面积近 2500 亩。
自始至终, 校长周文斌的大学规划中,都要有一个风光秀丽的校园。
这是一个“出世” 的梦想。
中国古代的书院, 多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像是一种巧合, 周文斌的祖籍是湖南衡阳, 生于江西。
这需要“入世” 的担当。
从 2003 年 2 月 8 日, 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第一幢建筑——学生第一食堂正式破土动工, 到 2007 年, 学校基础建设基本完成。
四年的时间, “回想起来, 校长好像是变魔术一样变出了一座这么大的校园。
” 2003 级人文学院的刘磊笑着回忆。
没有魔法。
怎么融资? 怎么规划? 怎么落实?
一言难尽。
只能在校史的图片资料中, 我们看见了在新校区工地上一身水一身泥的新校长。
现在的南昌大学, 从清晨六点多到傍晚, 沿着湖边的小径, 总有人在读英语,看书, 聊天, 讨论问题。
图书馆靠近湖边的一侧, 近五天, 下午四点, 都有一个穿红色衣服短头发的女孩在练小提琴。
也会有老师经常把课安排在外泾楼前的草坪上, 同学们争论得不亦乐乎, 不远的地方, 就是孔子的雕塑, 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
2004 级声乐专业的何东泽, 刚入校的时候住在老校区, “那边的艺术楼很破旧, 要练琴的话要先排队等。
现在在这边, 随时去琴房都可以。
很多别的学校的同学过来, 都特别羡慕我们。
” 他 2007 年毕业, 工作了两年之后, 又读了南昌大学的研究生。
抵牾大学校园建筑工程建设的人, 通常引用已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话,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 梅先生是说关键在大师, 不是说不能有大楼。
历史已经证明过, 没有大楼的大学可以培养出大师, 但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过, 有大楼的大学无法培养出大师。
2010 年《中国新闻周刊》 第 24 期的封面报道是关于“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
” 在阐述评选的标准和范围时, 报道中这样写:
“有别于国内已有的各种大
学排行榜, 本次调查以学生满意度为唯一评选维度, 全面展现国内各大高校毕业生对母校就业、 学习氛围、 学术实力和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
”
在专家学者讲座满意度排行榜中, 南昌大学排名第一, 满意度得分 88. 16分。
“前湖之风” 周末讲坛, 为南昌大学跻身排行榜榜首立了功劳。
从 2007 年10 月开办, 截止 2011 年 4 月 9 日, 共举办了 98 期。
国内高校各种论坛林立,能够定期坚持上百期的, 恐怕为数不多。
讲座的第四十二期的主讲嘉宾是校长周文斌。
曾经多次有人建议他改造校园内的仪凤山, 他都拒绝了。
“一定要给同学们保留好这座原生态的山。
我们做得还算不错, 现在里面还有很多野兔子呢。
” 他笑着说。
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来显示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满意程度, 也不能武断求学于山水之间比身处闹市的效果更好, 但毫无疑问, 在有山有水、 错落有致的校园里,智者和仁者都可找到读书的佳处。
2008 年 11 月 28 日,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同志视察南昌大学前湖校区, 他说,“尽管有些负债, 但建了这么好的校园, 这有功无过, 历史会记下浓浓一笔。
”
不过, 更让他感觉开心的是能从办公室的窗外看见同学们在山下看书, “中国古代有在名山之中建书院的传统, 国外很多大学也都建的很漂亮, 我们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读书环境, 让他们安居乐学。
这是我们的责任。
”
大学之大, 大在担当
2005 年清明节, 周文斌去庐山植物园拜谒了胡先骕先生。
胡先生 1940 年创办了 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是著名的植物学家, 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曾被毛泽东称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 。
国立中正大学是南昌大学的前身, 在已故老校长的墓碑前, 周文斌伫立了很久。
1912 年年末, 20 岁的胡先骕刚到美国, 正逢圣诞节。
他满怀忧虑地题诗这样记述:
乞得种树术, 将以疗国贫。
时至今日, 昌大何为? 周文斌的首要目标, 当然是要为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周文斌的理念中, “南昌大学是江西省唯一一所 211 高校, 一定要有这样一种责任, 有这样一种担当, 支撑江西经济的发展, 包括人力资源, 科技开发,社会服务, 各个方面, 都要起到支撑作用。
”
这与胡先骕先生“将以疗国贫” 的愿望遥相呼应。
上个世纪 40 年代国立中正大学成立生物系以后, 学生们就开始考察鄱阳湖周边的植物、 湿地、 鸟类等, 进行记录和研究。
周文斌执掌南昌大学以后, 加大了对鄱阳湖环境与资源研究的力度, 并且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
2009 年 4 月,第一届鄱阳湖流域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南昌大学召开, 周文斌作了《鄱阳湖水环境主要问题与对策》 主题报告。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中, 江西省将建立光电、 新能源、 生物等既具有生态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基地。
与之对应的是:
2008 年 10 月, 全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学院在南昌大学成立; 2009 年 10 月, “南昌大学奥中建筑节能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揭牌; 2010 年 5 月, 全国首个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南昌大学。
社会普遍指责和质疑中国大学精神的缺失。
蔡元培将“学术” 分为二个名词, 学为学理, 术为应用。
治学者可谓之“大学” , 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 。
如果笼统将前者概括为“无用之术” , 后者概括有“有用之术” , 在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中, 大学应该是学“无用之术” 的。
无功利心, 耿直, 率真, 有一点小怪癖的老教授们, 还有一群年轻气盛、 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
大学促进经济的发展, 创造产值, 怎么看似乎都是不对的事情, 不好的事情。
不清高, 不固执。
我们有一种隐秘的逻辑和想象, 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人一定缺乏独立的精神, 自由的思想, 一定会沦为工具, 只能创造经济效益。
百分之八十和百分之二十, 是周文斌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划分标准。
前者是基础人才, 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会留在江西工作, 会去一线, 是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础,
他们要接受的是“有用的教育” , 以担当社会的发展。
但是, 这种专业技术人员并非只是工具, 他们同样可以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在周文斌的理念中, “理工科学生一般逻辑性很强, 我们让他去接受艺术的熏陶, 去听音乐会, 训练他们的想象力。
”
百分之二十是拔尖人才, 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还要背靠南昌大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优势, 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综合素养。周文斌把这百分之二十看成是学校的“拳头产品” 。
在他所认为的大学的担当里, 还有对于文化的担当。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市场化的情况下生存很难, 大学应该有所作为,进行传承和保护。
江西有弋阳腔, 青阳腔, 我们都已经纳入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范畴, 也成立了赣剧艺术中心, 由学校提供支持, 让老师和学生去乡 下采集民间歌谣、 民间舞蹈, 然后回学校进行整理排练。
”
2010 年 11 月, 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 南昌大学凭借新编赣剧《临川四梦》 , 获得最高奖“中国戏剧奖” 。
文化担当不仅仅是保护传统艺术, 还要通过文艺展演来带动区域文化发展和繁荣。
作为“前湖之风” 周末讲坛的姐妹篇, “前湖之韵” 周末音乐会在每个周六的晚上都会在学校上演一场文艺展演, 不少南昌市民也会经常带着孩子来赶场。
2010 年 5 月, 由南昌市委宣传部和南昌大学共同筹建的南昌爱乐乐团成立。首场演出时, 周文斌将指挥棒交到了首席指挥的手上。
校长和他的学生们
如果问一名大学生, 你见过你们校长吗? 会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答案:
“见过啊, 开学典礼的时候见一次, 毕业典礼的时候还能再见一次。
”
南昌大学的周文斌校长并不难见。
2003 级人文学院的张安俊回忆, “当时开学没几天, 我从老师那要了校长的手机号, 给校长发了信息, 说我们有几个同学希望能见他。
然后他就回信息, 让我们第二天上午十点去他老校区的办公室, 还说明了办公室的地点。
”
三个学生第二天如约去了老校区的办公室, 心里忐忑不安。
没有预料到校长会回信息, 并且这么快就答应。
“他问我们是不是坐 209 来的? 公车上挤不挤? 能不能吃辣? 吃食堂习不习惯? ”
跟校长聊了半个多小时之后, 三个女生觉得校长很忙, 总要接电话, 就主动告辞了。
在老校区附近的米粉店吃了米粉, 兴高采烈地回前湖校区。
“我们跟老师说我们见了校长了, 他还不信。
老师说校长那么忙, 他们见他都要排队, 你们怎么能见得着。
”
后来的情况证明, 不仅仅是可以见到, “我们有很多学生活动, 都会给他发信息, 只要他时间安排的开, 都会来参加。
但是我们经常遭到批评。
因为那个时候大部分老师都还住在老校区, 我们的活动又经常是周末, 他们一听说校长要来就要赶回新校区来, 总是弄得措手不及。
”
2006 年 10 月,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访问南昌大学, 外国语学院的东芳去听了总...
大学有更大的担当 我们从不缺乏对高等教育神圣的信仰, 我们坚信大学应该成为一座精神的岛屿, 我们恋恋不舍地回望蔡元培的北大时代和梅贻琦的清华时代, 我们忧心忡忡于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时光已经过去。
或许是一切才刚刚开始, 关于大学的发展还有很多新的模式和可能, 除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守夜之外, 大学还应该有更多的担当。
“象牙塔” 和“世外桃源” 是一个梦想, 比回忆和怀念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座能“入世” 的大学。我们当然应该有梦想, 但我们也永远都生活在此时此刻。
我们试图通过记录一个大学校长的方式, 来寻找在当下中国高等院校存在的一种理想模式。
选择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儒雅的校长既符合我们传统文化中对教育家的期待, 但又在很多方面逾越了我们的想象; 另一个方面, 则缘自南昌大学近十年来“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的生机和活力, 以及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愿景。
何妨像卸下肩上的担子歇歇脚一样, 暂时清空固有的观念。
在赞扬或者质疑之前, 先弄清楚他是谁, 他在想什么, 他都做了什么。
从 2002 年除夕说起
2002 年的除夕, 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是在前湖校区的工地上和基建队一起度过的。
指挥中心刚刚建起来, 墙上还没来得及刷石灰, 看上去黑乎乎的。
老乡烧了一大锅土菜。
大家围在一起, 外面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 室内也冷, 但歌声飞扬。
“我喝了几杯烈酒, 还唱了歌。
” 周文斌回忆道。
他唱的是:
“今日痛饮庆功酒, 壮志未酬誓不休, 来日方长显身手, 甘洒热血写春秋……”
是时, 距离 12 月 17 日调任南昌大学校长过去了 45 天, 距离前湖校区 03级新生开学还有 9 个月。
新校区开工典礼的时候, 著名的生物学家、 南昌大学唯一一名终身教授、 87 岁的邓宗觉先生也参加了。
“我真替他捏了一把汗, 那时候还是一片荒地, 第二年就要住进去学生, 时间太紧了, 给我我可不敢接。
”
周文斌, 时年 42 岁, 江西省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南昌大学的前一任校长为潘际銮院士, 是江西省政府请求清华大学支持推荐, 66 岁任职, 2002 年离任时 75 岁。
调任之前, 时任江西省省委书记的孟建柱曾和周文斌有几次长谈, 孟书记的话, 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我觉得你周文斌是一个干事的人, 想让你去干更大点的事。
安排也尽可能给你搞好了, 你可以甩开膀子去干, 不会让你卡在那儿做不成事。
”
接?
履新南昌大学之前, 周文斌任东华理工学院院长。
他在东华理工学院任院长已经两年, 学校发展的规划、 资金都已经落实, 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天时地利人和。
不接?
江西的高等教育并不发达。
全国 13 个省市自治区没有部署院校, 江西是其中之一。
全省只有唯一一所 211 院校——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对4700 万江西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周文斌的专业是地质学, 在东华理工学院期间, 为了科研, 他每年大概要出去两三个月, 在野外搞地质勘探, 并常常带学生去野外实习。
在一次与学者胡平的交流中, 他曾经这样描述, “当你站到昆仑山上, 站在戈壁滩上, 和莽莽苍苍的大自然一比, 就会觉得人其实是很渺小的。
” “地质这门学科又常常让我夜半思忖: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过客, 个体生命更是如沧海一粟, 昙花一现。
我这一生为什么不干大事, 成一番大业呢? 南昌大学对我来讲就是一个更大的舞台。
如果我把南昌大学做好了, 就比我把东华理工学院做好的贡献更大。所以我当然要来,而且来了必须要把工作做好。
”
2002 年 12 月 17 日, 一个普通的南方的冬天, 周文斌跟平常一样准点起床,只是去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 南昌大学校长办公室。他看上去儒雅并且文质彬彬,既没有忧心忡忡也没有壮怀激烈。
六年之后, 2008 年 12 月, 周文斌做客“前湖之风” 周末讲坛, 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演讲结束, 在留言册上, 他写, “做负责任的地球人。
”
心中燃烧的激情和梦想总有一天会被时间冷却, 只有那些充满了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人, 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
我们不能苛求所有人旷日持久的肩负, 但我们的确希望,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能承受得更多。
周文斌没有辜负这种期待。
问学于山水之间
山水、 清溪、 森林小径, 鸟鸣、 山幽、 林籁之声。
这看起来很像是某风景区的广告, 事实上这是关于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真实描述。
两座原生态的山, 五泓穿行于校园中的湖, 绿化面积近 2500 亩。
自始至终, 校长周文斌的大学规划中,都要有一个风光秀丽的校园。
这是一个“出世” 的梦想。
中国古代的书院, 多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像是一种巧合, 周文斌的祖籍是湖南衡阳, 生于江西。
这需要“入世” 的担当。
从 2003 年 2 月 8 日, 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第一幢建筑——学生第一食堂正式破土动工, 到 2007 年, 学校基础建设基本完成。
四年的时间, “回想起来, 校长好像是变魔术一样变出了一座这么大的校园。
” 2003 级人文学院的刘磊笑着回忆。
没有魔法。
怎么融资? 怎么规划? 怎么落实?
一言难尽。
只能在校史的图片资料中, 我们看见了在新校区工地上一身水一身泥的新校长。
现在的南昌大学, 从清晨六点多到傍晚, 沿着湖边的小径, 总有人在读英语,看书, 聊天, 讨论问题。
图书馆靠近湖边的一侧, 近五天, 下午四点, 都有一个穿红色衣服短头发的女孩在练小提琴。
也会有老师经常把课安排在外泾楼前的草坪上, 同学们争论得不亦乐乎, 不远的地方, 就是孔子的雕塑, 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
2004 级声乐专业的何东泽, 刚入校的时候住在老校区, “那边的艺术楼很破旧, 要练琴的话要先排队等。
现在在这边, 随时去琴房都可以。
很多别的学校的同学过来, 都特别羡慕我们。
” 他 2007 年毕业, 工作了两年之后, 又读了南昌大学的研究生。
抵牾大学校园建筑工程建设的人, 通常引用已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话,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 梅先生是说关键在大师, 不是说不能有大楼。
历史已经证明过, 没有大楼的大学可以培养出大师, 但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过, 有大楼的大学无法培养出大师。
2010 年《中国新闻周刊》 第 24 期的封面报道是关于“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
” 在阐述评选的标准和范围时, 报道中这样写:
“有别于国内已有的各种大
学排行榜, 本次调查以学生满意度为唯一评选维度, 全面展现国内各大高校毕业生对母校就业、 学习氛围、 学术实力和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
”
在专家学者讲座满意度排行榜中, 南昌大学排名第一, 满意度得分 88. 16分。
“前湖之风” 周末讲坛, 为南昌大学跻身排行榜榜首立了功劳。
从 2007 年10 月开办, 截止 2011 年 4 月 9 日, 共举办了 98 期。
国内高校各种论坛林立,能够定期坚持上百期的, 恐怕为数不多。
讲座的第四十二期的主讲嘉宾是校长周文斌。
曾经多次有人建议他改造校园内的仪凤山, 他都拒绝了。
“一定要给同学们保留好这座原生态的山。
我们做得还算不错, 现在里面还有很多野兔子呢。
” 他笑着说。
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来显示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满意程度, 也不能武断求学于山水之间比身处闹市的效果更好, 但毫无疑问, 在有山有水、 错落有致的校园里,智者和仁者都可找到读书的佳处。
2008 年 11 月 28 日,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同志视察南昌大学前湖校区, 他说,“尽管有些负债, 但建了这么好的校园, 这有功无过, 历史会记下浓浓一笔。
”
不过, 更让他感觉开心的是能从办公室的窗外看见同学们在山下看书, “中国古代有在名山之中建书院的传统, 国外很多大学也都建的很漂亮, 我们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读书环境, 让他们安居乐学。
这是我们的责任。
”
大学之大, 大在担当
2005 年清明节, 周文斌去庐山植物园拜谒了胡先骕先生。
胡先生 1940 年创办了 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是著名的植物学家, 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曾被毛泽东称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 。
国立中正大学是南昌大学的前身, 在已故老校长的墓碑前, 周文斌伫立了很久。
1912 年年末, 20 岁的胡先骕刚到美国, 正逢圣诞节。
他满怀忧虑地题诗这样记述:
乞得种树术, 将以疗国贫。
时至今日, 昌大何为? 周文斌的首要目标, 当然是要为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周文斌的理念中, “南昌大学是江西省唯一一所 211 高校, 一定要有这样一种责任, 有这样一种担当, 支撑江西经济的发展, 包括人力资源, 科技开发,社会服务, 各个方面, 都要起到支撑作用。
”
这与胡先骕先生“将以疗国贫” 的愿望遥相呼应。
上个世纪 40 年代国立中正大学成立生物系以后, 学生们就开始考察鄱阳湖周边的植物、 湿地、 鸟类等, 进行记录和研究。
周文斌执掌南昌大学以后, 加大了对鄱阳湖环境与资源研究的力度, 并且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
2009 年 4 月,第一届鄱阳湖流域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南昌大学召开, 周文斌作了《鄱阳湖水环境主要问题与对策》 主题报告。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中, 江西省将建立光电、 新能源、 生物等既具有生态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基地。
与之对应的是:
2008 年 10 月, 全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学院在南昌大学成立; 2009 年 10 月, “南昌大学奥中建筑节能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揭牌; 2010 年 5 月, 全国首个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南昌大学。
社会普遍指责和质疑中国大学精神的缺失。
蔡元培将“学术” 分为二个名词, 学为学理, 术为应用。
治学者可谓之“大学” , 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 。
如果笼统将前者概括为“无用之术” , 后者概括有“有用之术” , 在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中, 大学应该是学“无用之术” 的。
无功利心, 耿直, 率真, 有一点小怪癖的老教授们, 还有一群年轻气盛、 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
大学促进经济的发展, 创造产值, 怎么看似乎都是不对的事情, 不好的事情。
不清高, 不固执。
我们有一种隐秘的逻辑和想象, 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人一定缺乏独立的精神, 自由的思想, 一定会沦为工具, 只能创造经济效益。
百分之八十和百分之二十, 是周文斌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划分标准。
前者是基础人才, 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会留在江西工作, 会去一线, 是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础,
他们要接受的是“有用的教育” , 以担当社会的发展。
但是, 这种专业技术人员并非只是工具, 他们同样可以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在周文斌的理念中, “理工科学生一般逻辑性很强, 我们让他去接受艺术的熏陶, 去听音乐会, 训练他们的想象力。
”
百分之二十是拔尖人才, 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还要背靠南昌大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优势, 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综合素养。周文斌把这百分之二十看成是学校的“拳头产品” 。
在他所认为的大学的担当里, 还有对于文化的担当。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市场化的情况下生存很难, 大学应该有所作为,进行传承和保护。
江西有弋阳腔, 青阳腔, 我们都已经纳入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范畴, 也成立了赣剧艺术中心, 由学校提供支持, 让老师和学生去乡 下采集民间歌谣、 民间舞蹈, 然后回学校进行整理排练。
”
2010 年 11 月, 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 南昌大学凭借新编赣剧《临川四梦》 , 获得最高奖“中国戏剧奖” 。
文化担当不仅仅是保护传统艺术, 还要通过文艺展演来带动区域文化发展和繁荣。
作为“前湖之风” 周末讲坛的姐妹篇, “前湖之韵” 周末音乐会在每个周六的晚上都会在学校上演一场文艺展演, 不少南昌市民也会经常带着孩子来赶场。
2010 年 5 月, 由南昌市委宣传部和南昌大学共同筹建的南昌爱乐乐团成立。首场演出时, 周文斌将指挥棒交到了首席指挥的手上。
校长和他的学生们
如果问一名大学生, 你见过你们校长吗? 会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答案:
“见过啊, 开学典礼的时候见一次, 毕业典礼的时候还能再见一次。
”
南昌大学的周文斌校长并不难见。
2003 级人文学院的张安俊回忆, “当时开学没几天, 我从老师那要了校长的手机号, 给校长发了信息, 说我们有几个同学希望能见他。
然后他就回信息, 让我们第二天上午十点去他老校区的办公室, 还说明了办公室的地点。
”
三个学生第二天如约去了老校区的办公室, 心里忐忑不安。
没有预料到校长会回信息, 并且这么快就答应。
“他问我们是不是坐 209 来的? 公车上挤不挤? 能不能吃辣? 吃食堂习不习惯? ”
跟校长聊了半个多小时之后, 三个女生觉得校长很忙, 总要接电话, 就主动告辞了。
在老校区附近的米粉店吃了米粉, 兴高采烈地回前湖校区。
“我们跟老师说我们见了校长了, 他还不信。
老师说校长那么忙, 他们见他都要排队, 你们怎么能见得着。
”
后来的情况证明, 不仅仅是可以见到, “我们有很多学生活动, 都会给他发信息, 只要他时间安排的开, 都会来参加。
但是我们经常遭到批评。
因为那个时候大部分老师都还住在老校区, 我们的活动又经常是周末, 他们一听说校长要来就要赶回新校区来, 总是弄得措手不及。
”
2006 年 10 月,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访问南昌大学, 外国语学院的东芳去听了总...
邢台学院学报 第 31卷担任国立中正大学校长期间是胡先骕的高等教育思想逐渐形成时期。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拟在江西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并于 1940 年 9 月创办国立中正大学,胡先骕被推荐担任这所大学的首任校长。在这所大学里,他践行“术德兼修”、“教授与研究并重”,以培养“养成人格提高学术”的人才,贯彻“既贵精专,尤贵宏通”大学教育理念。胡先骕还发表诸多高等教育文章宣传和阐释中外高等教育观以及个人看法。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独具见解的文章,如 《说今日教育之危机》、《师范大学制评议》、 《从留学问题看吾国教育之方针》、 《论博士考试》, 《大学生所应抱之目的及进德修业之方针》、 《精神之改造》、 《如何获得丰富快乐的人生》, 《思想之改造》、 《致熊纯如先生论改革赣省教育书》、 《如何挽救当前之高等教育危机》、 《教育之改造》 等等一系列文章或论著。三在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胡先骕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从批评当时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弊端,到提出“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高等教育理念,再到实现这一教育理念的具体措施,胡先骕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非常的完善和丰富。(一)
批判高等教育的现状胡先骕看到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高等教育方针偏离民族主义方向;存在“但求精专,不求广博”的陋习;轻德育以及经费不足等。1.批判偏离民族主义方向的高等教育方针胡先骕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方针受到美国的“专求应用之学问”以及“专求高深之知识”影响,“安能希望养成国家主义之教育”[1]293 指责当时高等教育偏离了民族主义教育方向。2. 指责“但求精专,不求广博”的学风胡先骕指责当时高校普遍存在“但求精专,不求广博”的学风,痛斥这种学风下很难培养出一流的专家与学者。他提出自五四运动以来,高校虽不乏有以求学为志的学生,但大多学生“厥为但求精专,不求广博,抑若各种学问毫不相关者然。”[1]293-294 以东南大学生物系学生为例,学生只拘于学习生物学,认为其他学科全是无关课程而不愿学习。“学生之治生物学者,似有一种误解,以为但求尽习生物系所有之课程,即可以生物学名家。文史等陶冶人格与生物学无关之课程无论矣,德法文为治学之工具,亦鲜有愿学之者。”[1]294除了这些课程以外,数学则与育种学有关;地史学则是研究生物天演的必须知识;地质学则是土壤学之根基等,而“治生物学之学生,乃对于此种种有关系之学科,皆不欲过问,但求治生物学,焉有大成之望乎?”[1]294 并且由此可窥一斑,“一校如此,他校可知。”长此下去,积弊难返,这样的学风很难造就一流的专家和有完全人格的学者。胡先骕提出我国大学还有一种与“但求精专”所带来的不良趋势“即过于重视博士学位”。一方面,胡先骕批评过于重视博士学位会误导社会“但求专门之研究,而牺牲广博之学问是也”[1]296 ,另一方面“然过于重视学位,则有学位万能之误解”[1]296 ,对于那些仅仅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或者未获得学位的人来说,无论如何都会稍逊一筹,觉得无论日后如何用功与研究,因为学位问题社会也不重视自己的。胡先骕认为“不求宏通”学风还表现在外国语言文学的教学程度差强人意。与日本高校相比,其程度远远在日本帝国大学之下。胡先骕认为问题存在几个方面:其一,我国开设外国语言课程很少甚至有些学校不主张开设;其二,即使开设了,学习程度也比较低,而且学生也很不重视。“学校既不重视,学生亦淡漠视之。”[1]295同样,“第二外国语如德法文者,亦为重要之必修课”[1]295 ,在我国高校也是相当惨淡,很多大学生居然不能读英文参考书。胡先骕呼吁我国大学要加倍注重外国语课程的开设与学习。3.批评高校轻德育的现状胡先骕批评了当时高校轻德育的现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来自于学校重治学轻修身的肤浅认识,另一方面受到来自欧洲大学的自由散漫的学风影响。当时大学教授对学生仅依据考试之成绩以定品评,“误认治事治学为教育之惟一目的,对于正心修身之旧学,常牟髦视之。”[1]292另一方面也是受了“欧陆大学制度,极为自由,学生生活极为放荡,荡检逾闲,视为故常”的影响 [1]292 这样的社会导向和学校评定方式均与不注重个人品德休养有关,影响大学生除学习外并不注重自己的德行。4.批判高校教师队伍中不良倾向胡先骕批判了当时高校重教学轻研究的现状,认为研究与教学二者皆为重要不可偏颇,高校应当积极鼓励教师去从事研究。他反对高校违背高等教育的本意而以教授科目以及学生人数来评价大学教师,提出可以将大学教授分成教学和研究两种,并鼓励喜爱研究的老师从事研究。“大学教授之职责,可分为教授与研究二种:有喜于教授者,有喜于研究者,二者皆属要事,自无容有轩轾。”[1]298 所以主张高校应该不拘于泥,不受限于142
第 4期条框限制鼓励有的教授专职从事研究 (特别是“综合研究”),从而使我国“学术可露头角于世矣。”[1]298同时,他也揭露很多人将大学教授作为升官发财的跳板,权利观念过重,想着的无非是升官发财的事情。如果“余非谓工商政法不必学,教授生活之优越,有与此类职业等齐之一日也。然使智识界不为利禄所蛊,师儒得享丰厚之生活……今以生活艰窘之故,彼所学不甚专门,舍为教书匠无他途者,每每以学校为借径,苟遇良机,甚或不履行契约,中道弃去矣。”[1]298 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也是高等教育的病态之一。5.批评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现状胡先骕意识到当时高校的很多问题,如设备图书不足、教师待遇低下等等皆是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引起的,而这些问题也阻碍着高等教育的继续前行,他既痛心也无奈。早在 1947 年,胡先骕看到大学教师为了生活往往会兼任多职,没有修养的时间也没有进步的希望,长此以往就会变成弃材。而经费短缺也使得高校难以购买更多的仪器图书。胡先骕提出并不是学生不读参考书,而是根本没有参考书可读,尽管像东南大学这种号称进步、仪器设备也算颇多的大学“惟图书一项,极为缺乏。”[1]296 而像北京的高校师范大学、农业大学的图书也更加缺乏,就更不用说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了。(二)
倡导“既贵精专,尤贵宏通”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如何解决和弥补高等教育的弊端和不足,胡先骕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他提出了“增进其知能,修养其德行,以适应一切生活之环境”的教育目的,倡导“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提出“术德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学术宏通,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提出“宽筹经费”保障措施等等。1.提倡“增进其知能,修养其德行,以适应一切生活之环境”的教育目的胡先骕痛陈中国教育的两个主要流弊:与生活相脱节的中国传统教育以及盛行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育,认为教育应立足国家主义,提出了“教育之目的在教人如何增进其知能,修养其德行,以适应一切生活之环境。”[1]406获取生活的知能而非一种资格是教育目的的第一个梯度。胡先骕斥责中国传统教育严重与生活脱节,只为获取一种资格一种文凭。不仅如此,教育还与人生脱节,与政治脱节。国家与家庭耗费重资,个人耗费人生三分之一的光阴,所获得仅仅是一个资格而已,实在是悲哀。“清季虽废科举兴学校,然科举之遗毒,直至今日而未泯,生徒之入学校,但为博得一资格而已,所学与生活截然为两事。”[1]407重视德行修养是胡先骕提出教育目的的另一个梯度。胡先骕认为中国教育有抄袭欧美之流弊。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中国教育“但求实用,而无高尚之理想”[1]293 的“物质科学”而忽略了强调德性之修养。他一直强调敦品励行的重要,远在求知之上。适应一切生活的环境是教育目的最终目标。胡先骕指出人民的生活并非仅仅包括衣食住行这些物质生活而已,还包括“情感之发泄,道德感与美感之满足,宗教伦理之信仰,德行之修养,政治社会之活动等等。”[1]406 因此,“教育之目的,即在如何指导与训练个人,使人人皆能在生活之各方面尽量发展其潜能,以达到尽善尽美之域……”[1]406 能达成此目的者为优良教育,不能达成此目的者,为恶劣教育。2.倡导“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胡先骕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应该体现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反对抄袭美国的“但求精专,不求广博”的做法,提出“既贵专精,尤贵宏通”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胡先骕倡导民族主义的高等教育方针。他在分析了其他各国的高等教育方针后,反对我国抄袭美国“但求精专,不求广博”的做法,一方面不能造就出更多宏通教育的专家,另一方面也不符合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提出高等教育要“吾人既知吾民族主义之教育,尤宜首定民族主义高等教育之方针。”[1]292 认为“精专”与“宏通”相结合,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因此,他提出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就是“大学教育,既贵专精,尤贵宏通,必使诸生多有自由讲习研求之机会,而不可过于专业化。”[1]423胡先骕认为转“但求精专”为“尤贵宏通”的挽救之道,在于应该将专业课程修习的时间大为减少,而将自由选课的时间加多,同时规定学生除了专业课程外,必...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胡先骕与国立中正大学生物系 中正 生物系 浅谈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