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3篇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第34卷第4期2019年7月江苏警官学院学报J01JIiNAI,OFJLⅢGSUPOLICEINSll耵r正V01.34No.4Jul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3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公安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重要内容。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是指在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以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其内容体系需要进行完整的设计,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专业伦理教育、专业综合素质及学习素养培育,并通过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体系、制度建设、载体和形式创新等途径有效开展。关键词:公安管理;公安教育;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D6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020(2019)04-0103-05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山“课程思政”的概念即来源于此。之后,在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各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同时,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与实践问题。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公安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公安管理专业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尚处于空白和摸索中,本文尝试从公安管理专业课程及人才培养实践出发,解读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构建“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体系,并在现有教学环节和平台的基础上,创新“课程思政”的载体和形式,以期抛转引玉,引发更多公安管理专业的教师关注本专业的“课程思政”问题,不断完善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方案和途径。一、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理性认识(一)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关于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内涵一直是广大教育研究者及专业课教师关注和争议的焦点。纵观收稿日期:2019-05-08作者简介:苏娜(1981一),女,江苏盐城人,汉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公安管理学,北京,100038。①刘欣:
《“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103.万方数据
现有研究观点,高德毅(2017)、邱伟光(2017)、陆道坤(2018)、宫维明(2018)认为“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不是改变专业课程的内容及属性,也不是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讲授思想政治课的具体内容,更不是要增设一门名为“课程思政”的新课程,其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教育教学新理念。∞众所周知,专业课程讲授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其中也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和价值观元素,因此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文化理念、价值观等,并在具体知识传授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素养,将专业课程打造成为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有效载体和具体形式。“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不是靠知识的死记硬背来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而是通过专业课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组织、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提升。“课程思政”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层面内容、道德和价值观层面内容以及中外传统文化内容。综上,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就是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挖掘公安管理专业课程中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和内容;推动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协同发展,实现互补互融、同频共振的思想政治体系,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格局和校园氛围;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的目标,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明辨是非、德才兼备、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公安管理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罾(二)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1.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系统论强调系统内各要素的协同发展才能带来系统效能的最大化。基于此,公安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也需要着眼于该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内外部要素的耦合与协同。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公安改革的深度推进及科技的飞速发展,都对公安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亟需基于外部形势的变化,分析当前公安机关对公安管理专业人员的现实要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内容及结构,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公安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新方法。诚然,思想政治素质一直是公安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在当前政府加强治理社会稳定风险的背景下,公安机关及政法部门在招录过程中更加强调对专业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考量。因此,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赋予公安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和主要内容,也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同向同行j形成协同效应”号召,公安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④2.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是公安管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于高校中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但2016年,沈壮海、王培刚在对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调查中发现,50.5%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开展效果一般,14.0%的大学生甚至认为比较差或非常差。㈤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一方面需反思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其课程认可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需开辟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多元化、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研究显示,专业课程及其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远超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的影响,因为在大学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大学生与专业课教师及导师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因此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成为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现阶段公安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00后”群体,他们思想意识尚未成熟,极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①高德毅:
《从思想政治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期;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 《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7期;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 《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3期:宫维明:
《“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年第6期。②刘欣:
《“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③程德慧: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与职业》2019年第2期。④沈壮海、王培刚: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8页。.】04.万方数据
他们渴望接触新鲜事物和新观点,独立和自我意识较强;同时他们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希望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更多地互动。因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推出本科生的“导师制”,导师来自专业课程教师群体,兼具较高的学术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不仅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问题,还定期与学生沟通,与其深入互动、接触,了解其生活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引导、帮助和解决问题。该模式试行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是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成功创新。二、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放进公安管理专业课程中去讲授,而是要具体结合公安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有机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发挥育人功能。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公安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实践实习等教学元素,构建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理想信念教育公安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是专门为刚进校园的新生开设的综合性专业课程,由公安管理专业的五个方向教研室主任共同承担授课任务,每位教研室主任为新生介绍本方向的教学目标、研究方向及未来就业等内容,以实现新生对公安管理专业的整体认知,并对公安管理专业能力素养、专业发展趋势、就业走向等有基本了解。新生研讨课是大一学生了解专业、了解学校,以及对自身初步规划的重要一课,也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结合公安管理岗位需求、公安改革发展需求,深刻分析其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坚定警察理想信念,并结合警察职业要求,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警察能力素养,热爱警察职业,激发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忠诚度,树立“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理想信念,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为国家的忠诚卫士。(二)专业伦理教育“专业伦理”是指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公安管理专业伦理即公安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未来公安管理岗位上所需掌握的职业道德准则及规范。当前公安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有公安管理学、公安学、警察公共关系、警察人力资源管理、警务保障、公安政策学、宪法、刑法、治安管理等,为公安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具备公安管理岗位胜任力。通过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加强学生专业伦理教育,具体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在公安管理学、公安学、警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结合《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的内容及要求,加强警察职能和公安组织法规教育,强化公安队伍纪律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忠诚意识、奉献精神和法治理念。二是在宪法、刑法、警察职业道德等课程教学中,将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融合到具体案例教学中,提升学生对依法治国内涵的理解,使其能够从法律视角看待现实的各种问题,养成公平正义的职业伦理,具备执法公正、廉洁自律、明辨是非的职业操守。三是在警察公共关系、派出所工作等课程中,结合当前警民合作、社会共治等实践案例及政策制度,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基层群众、提升公众警务参与意愿,深刻领会当前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意义。四是在警务保障相关课程教学中,在加强财务、统计、审计等基础知识讲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注重细节、遵守制度和程序的警务保障职业习惯,使其养成不怕烦、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增强其“服务公安工作、保障有力”的职业道德理念。(三)专业综合素质培育公安管理专业是一个就业面较广、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应用型专业,需要通过公安实践实习提升学生对公安管理岗位工作的具体认知、理解,并掌握公安管理工作方法和技能。目前公安管理专业的公安实践实习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学生被安排在基层公安机关,.10S.万方数据
由学校派出的指导教师带队,跟随民警进行具体的公安实践实习。加强学生公安实践实习指导,也是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可以在实践实习中培养和磨练学生勇于当担、勇于奋斗、勇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实践实习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和问题,培养其养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激发其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结合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和人生态度,培养其养成勤于思考、乐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同时,在公安管理实践实习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交流沟通、团队合作,不断提升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学习素养培育近年来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自律性较差,在校期间课堂缺勤率高、作业不认真、毕业论文敷衍等,导致没有切实掌握专业技能、就业困难,甚至部分学生因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而被学校清退。良好学习素养的培育也是可以通过专业课“课程思政”实现的,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思想政治课,而且与专业课程老师的互动交流是最多的。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平时作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教授学生进行学习规划、时间管理、自我约束的方法,使学生在平时作业中养成勤奋、严谨的学习习惯,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培养科学、认真、严谨的研究态度。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项目申报并进行研究辅导,训练学生养成创新思维,培养其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典型案例教学中,教会学生破解难题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使其面对成功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面对失败能够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总之,应加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平时作业、毕业论文设计及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的指导,避免将教师的职责局限在指导学生具体学习事项的完成,而需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勤奋严谨的学习精神,让自律、优秀和创新成为其的习惯。三、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公安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道德修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因此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首先应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在思想...
治作者简介:韩晓恩,生于1978年,法学副教授,民商法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安法学。法律课程如何在公安职业教育中体现思政要素青海警官职业学院
韩晓恩摘要:思政教育元素贯穿于公安职业教育的法律课程中,需要明确思政教育的目的,熟悉思政元素融入法律课程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构建和完善课程思政规范化标准,强化与其他课程思政教育的合力,充分挖掘法律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地育人。关键词:思政;法律;公安中图分类号:D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50-0054-0002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精神以及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的会议精神 , 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公安专业职业教育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 , 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安职业教育政治建设方针 。
在此背景下 ,法律课程的思政教育如何贯穿公安专业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 充分发挥在公安职业教育中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合格人民警察的历史使命 , 是法律专业教师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应该思考和践行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 因此 , 法律课程融合思政要素并贯穿公安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明确 , 才能大踏步向前进 。
为党和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 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 是我们公安教育的目标 ,更是公安职业素养中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 。所以 , “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公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 , 也是我们立德树人、育警铸魂的落脚点 。
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就明晰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培养目标 , 明确了“怎样培养人”就明晰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课程体系内容与设计、教学形式、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措施及组织实施方法等内容 。因此 ,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 要把“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作为公安职业教育工作的根本认识来抓 , 把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 作为检验公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 , 始终坚持公安教育姓“党”的基本原则 , 将“忠诚”“敬业”等公安队伍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职业道德等精神资源输入给学生 。二、挖掘课程内涵资源,厘清法律课程思政核心作为一名教授法律课程的教师 , 我认为在法律课程教学中贯穿思政元素十分必要 ,也是法律课教学的根本 。
可以这样说 , 法律教育从来没有和思政教育分过家 。
法律课程所倡导的法治精神与课程思政的精神要义高度一致 , 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高度契合 。
法律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规范、公平、正义、法治、人权、服务等观念 ,正是课程思政所倡导的 。
因此如何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 , 深挖法律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 , 对培养有思想、有品德、有素质、有担当的“德法兼修”的公安法律后备人才 ,具有重要的意义 。
我个人认为法律课程在公安职业教育中彰显出的思政要素应凸显以下几点:(一)规范化执法的理念法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规矩、规范 。
法律课程是教会学生规矩意识、规范意识的重要载体 。
在学习法律知识时 ,学生学会的不只是法理、法条、法规 , 而是在潜移默化中熏陶而形成的崇尚法治、遵守法律、规范执法的职业意识 , 而这些意识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精神不谋而合 。
所以 ,教师只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 , 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稍加创新 , 思政效果就可以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价值意识里去了 。(二)人权保障的理念人权保障是法律制定的重要目的之一 ,也是我国依法治国中“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法制体现 。
法律课程教学既讲义务 , 也讲权利 , 既讲罪罚 , 也讲人权 。
因此通过法律课程知识的输入与阐释 , 让学生牢固树立“人权”意识 , 在履行执法职能、适用法律处理纠纷的过程中 , 既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 ,严格适用法律 , 又要懂得对人基本权利的维护和基本尊严的保障 , 从而在刚性执法中植入“人文”的力量 , 体现出公安机关法治、公正、文明的社会形象 。
所以 , 引导学生形成人权保障的使命和职业责任担当 , 才能真正实现打击犯罪 , 维护社会公正的职业精神 ,再一次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教育中所强调的程序意识 , 规范意识 , 而在另一个层面上也培养了学生思维、底线思维、整体思维和大局思维 , 契合德育的要求 。(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 , 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
公安职业一直视“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法律教学更要牢牢服务这一宗旨 。
公安工作不仅仅是执法办案的工作 , 更有依法、依规完成社会管理、治理的工作 , 而人民群众对于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也是衡量和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 。
如何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就是要时刻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 ,积极履行人性化服务 , 执法、管理中“以人为本” , 比如浙江诸暨枫桥派出所密切联系群众 , 想方设法为群众服务 , 坚持依法管理 ,不断提高公安工作效率的精神 , 就可以为我们教学所用 , 从而践行“人民至上”的德育要求 。三、完善教学组织保障,落地思政教育实效组织保障是落实制度有效执行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让课程思政取得实效 , 就要不断注重完善教学组织保障(一)不断加强法律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教师是教育教育活动的主体 , 不断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点 。
建设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 , 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教师队伍 ,这不仅是对专任思政教师的要求 , 更是对公安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 , 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 , 我个人认为厚植教师深厚的家国情怀十分重要 。
家国情怀就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 , 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 , 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和热爱 , 对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 。我们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必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而教师深厚的家国情怀就是塑造这些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影响因素 。
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 , 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 , 所以我们要用教师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来影响和培养他们的思想 , 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 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 , 这是教育的历史责任 , 也是我们公安教育工作者“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担当 。(下转第 105 页)。
。. .。
。
105CASE 案
例 区域治理灾害 。四、实例探析(一)工程概况本文以某公路改建项目为例展开分析 。此项目沿线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中寒武统(∈ 2)、奥陶系(O)、二叠系石盒子组(P1-2sh)、中上更新统(Q2-3eol)、全新统(Q4p1)
。
评估区地层岩性从上往下为新生代第四系残坡积粘土 , 厚度较大 , 约100m 左右;100m ~ 250m 深处含数层中、粗、细砂和粉质粘土;300m ~ 500m 为粘土及砂卵石层 。
主要出露风积黄土 , 表面覆盖有层厚约 0.5m 左右的腐殖土、黑垆土 。(二)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根据野外调查分析 , 评估区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为不稳定斜坡 , 不稳定斜坡 B01 位于改建公路 K7+510 ~ K7+750 段路北 。
为一人工取土形成的黄土不稳定斜坡 , 该点分为两段 , 中间隔 4m 左右 , 高约 4m , Ⅰ段宽约15m , Ⅱ段宽约 30m , 坡向 330° , 坡度约85° , 近直立 , 坡面植被不发育(剖面图见图2、平面图见图3)
。
根据该斜坡现状形态、稳定性、威胁对象及危害程度综合评估 , 该不稳定斜坡发育程度弱 , 危害程度小 。(三)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根据工程施工设计资料 , 工程建设过程中主体以填方为主 , 仅仅在 K22+989.890 开挖路堑 , 总体路堑深度不超过 4m 。
最大填方段位于 K12+033 ~ K12+400 段 , 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 4.2m , 目前已有浆砌石挡墙做支护 , 因此预测评估认为 , 公路工程线路建设、运营过程中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小 , 危险性小 。根据调查显示 ,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两处取土场 , 取土所产生的边坡高度约4m~5m , 坡高较小 , 坡体由黄土组成 。
因此 ,预测评估认为取土场运营中产生崩塌并造成破坏的可能性小 , 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四)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该区地形平坦 , 现场调查仅发现一处土质不稳定斜坡 , 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 现状评估危险性小;预测评估认为在工程建设中和建成后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 遭受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
因此 , 综合评估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2)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评估:评估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 在自然条件下工程建设场地为适宜 。(五)防治措施本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地质环境的保护 , 做到“边施工 , 边治理” , 减小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在工程建设过程建议合理确定开挖边坡的坡度 , 对垫方形成的边坡进行必要支护;对已有的不稳定斜坡 , 建议做好支护 , 修建浆砌石挡墙 。五、结语综上所述 , 高速公路建设中 , 往往需要对山体进行开挖 , 极易引发各种边坡地质灾害 , 严重威胁区域安全 。
对此 , 做好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十分重要 ,需科学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判断灾害类型、做好风险分级与评估总结 , 为灾害预防、治理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1]马静雯,蓝常勇,赵言文,莫舒云,何德银 .321 国道雁山段地灾危险性评估探讨 [J]. 冶金与材料 ,2019(3):129-130.[2] 裴雪玲 , 李开鹏 . 某建设项目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J]. 世界有色金属 ,2019(6):231-2321.[3] 杜 敏 , 闻 德 保 , 周 苏 娅 . 基于 GIS 的 公 路 边 坡 地 质 灾 害 危 险 性 评价 [J]. 长 沙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版 ),2018,15(4):62-68.[4] 谷丛楠 , 李立伟 , 陈利贞 . 天津市某公路边坡滑塌地质灾害特性与治理 [J].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9,34(4):149-150.图 3
平面图(上接第 54 页)(二)构建和完善课程思政规范化标准课程思政一直在建设 , 也必将长期建设 ,既是我们的日常工作 , 也是我们必须要特别注重思考和深挖的工作 。
因此 , 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来组织保障这一制度取得实效 ,确保其贯彻在公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要构建和完善课程思政的规范化标准 , 让教师们可供参照和学习 , 并力争完善和提高 。要加强思政内容与公安职业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科研保障 , 鼓励教师积极思考和构建自己课程的思政模式和体系;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 综合运用领导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的方式 , 去激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 自觉提升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能力和水平 , 不断提升和完善法律课程在公安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思政教学质量 。(三)各学科、各专业协同发力 , 强化社会实践思政教育是全方位、全课程的教育 , 我们在充分挖掘法律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 , 还应该进一步整合其他课程资源 , 建立高效的沟通协同机制 , 打破专业教学中的思政教学壁垒 , 同心发力 , 同向而行 , 真正做到各种思政资源优势互补 , 从而全方位思政、全流程思政 。
同时 , 我们始终强调公安法律教学的灵魂在于实践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我们不能简单通过课堂教育就可以灌输我们理念 , 我们更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思政教学的魅力 , 在课程内要持续推进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性、要持续推进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 , 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在课程外要综合运用主题演讲、学生论坛、读书交流、知识竞赛、辩论赛、主题沙龙、模拟教学等活动形式 , 巩固思政内容教学效果 , 不断丰富公安专业法律教学的课外实践 ,强化社会认知 , 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 ,将法律课程中思政内容和创新形式不断贯穿到公安专业职业教育教学的始终 。总之 , 将法律课程的思政教育贯穿公安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个系统而整体的工作 , 应坚持政治性与专业性相统一 , 牢牢把握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 充分挖掘思政课和公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1] 程舒通 .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 :诉求、价值和途径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693(05):73-77.[2] 刘泳梅 . 如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 [J]. 新校园 ( 上旬 ),2017(4):94-95.。
。. .。
。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Vol.36 No.1 2021 年 1 月
JOURNAL OF JIANGSU POLICE INSTITUTE
Jan.2021
·公安教育研究·
公安法学“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及实践
乔宗楼
摘要:加强公安法学“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彰显公安院校性质,突出院校特色。构建公安法学“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符合公安院校全员育人的理念。公安法学“课程思政”也是一项全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公安法学教师要从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学科发展史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依靠自身的情怀与智慧言传身教,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公安院校;法学课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20(2021)01-0113-06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高校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切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① 同时,协同育人也是一个包含了通识课、自然科学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在内的立体化课程体系② ,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公安院校担负着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具有较强法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职业化专门人才的重任,加强公安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更好地凸显公安院校的警察教育属性,切实践行总书记对公安工作提出的“十六字”总要求。
一、公安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内涵
概念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也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和重要途径,并影响人的行为。厘清、梳理公安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内涵及价值特质,有利于更好推进公安法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这种课程创新与实践是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
基金项目:2020 年江苏警官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公安法学‘课程思政’理念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20A04)。
收稿日期:2020-12-30 作者简介:乔宗楼(1970-),男,江苏赣榆人,汉族,江苏警官学院侦查系副教授,南京,210012。
①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思想政治教育》2018 年第 4 期。
②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 年第 2 期。
网络首发时间:2021-04-09 15:02:13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2.1704.Z.20210409.1441.008.html
- 114 -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将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要求和思想认识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以内隐的、非公开的和间接的形式呈现给受教育者,使他们发展成为契合国家要求的专门人才。①法学课作为公安院校的专业基础或主干课程具有重要的思政教育功能,公安法学任课教师同样要挑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努力形成公安法学“大思政”育人机制。
(一)公安法学专业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契合公安警察院校全方位育人理念 任何教育行为背后都有相关的理念支撑,“课程思政”育人是思政育人理念的历史性革命,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已经从单一的思政课拓展到全部专业课程。课堂育人不再是施教者个人行为,而成为有组织的全员、全课程行为,体现为授课教师个个讲育人,各类课程门门有思政的协同育人过程。当然,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又不同于思政课的育人模式。“课程思政”并不是专业课程内容的思政化,而是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适时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机融入教学,以达到在思想道德上育人的效果。对于公安法学课程来讲,就是要在法学课堂中,发挥法学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有机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将思政教育和法学教育统一起来,把法学课堂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公安法学的“课程思政”对于构建公安院校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育人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有法学任课教师都应树立思政育人的意识,并将其内化于法学课堂,引领受教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公安法学“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包含着全员育人的科学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各类媒介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这给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促使任课教师必须主动面对各种变化,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树立科学的思维观念,也要树立创新的思维观念,积极构建基于多主体协同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智慧教育体系。施教者要学会并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把学习知识、观察现实、实践历练与思考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受教育者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具有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及创新思维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是适应这一变化的新的教育教学思维方式。它并不是课程学科属性的改变,也不是课程体系的调整,或课程内容的增减,而是一种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其与思政理论课是互为补充的关系,解决的是价值观问题。在这种思维指引下,施教者、受教者以及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出现了变化。它强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以往的思政教育从未实践过的。公安法学的“课程思政”工作更需要理念变革和思维创新,要以新思维孕育新思路、以新思路谋取新发展、以新发展探索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思政育人的创新发展。
(三)公安法学“课程思政”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全课程育人实践探索 公安法学“课程思政”需要通过发掘蕴藏在法学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将立德树人要求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以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公安法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可以形成协同效应。这是一个包含着认知、情感、价值观等诸多元素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将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导相互结合,通过挖掘法学课程中蕴藏的思政教育元素,并适时融入教学设计之中,潜移默化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和追求真善美的内在动力,让师生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中进行教学互动。由此,“课程思政”不是一项特定的活动,也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全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公安法学课程教师既要善于“传道授业”,更要精于“解惑”,要通过深挖法学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将其适时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既促进自身对法学专业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提升课程内涵;又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养成文化自觉,从而发挥出法学课程独特的育人效果。
①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教育与人才》2018 年第 2 期。
- 115 - 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价值
把公安法学专业课的隐形育人功能与思政理论课的显性育人功能凝聚成合力,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公安工作需要的专门人才。传统上,公安法学教学注重案例分析与规范分析;基于“课程思政”考虑,在其中嵌入思政内容将会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如在介绍中国相关法律制度时,采用对比方式,讲明中国法律制度实施的特点,揭示中国法律制度的优势,增强制度自信,将会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果。因此,“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推动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纪律严明、忠诚可靠、素质过硬的公安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法学课程的教育功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公安院校思想政治育人的实效 公安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及时代特性。对公安院校而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项长期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仅靠思政理论课很难圆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努力把公安法学课堂打造成为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积极对预备警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育人的实效性。只有预备警官筑牢正确的思想根基,公安法学课程才能够取得最佳育人效果。
(二)有利于彰显公安院校的政治属性,突出公安特色 公安警察院校强调政治建警,注重纪律作风的养成,注重忠诚意识的培养,注重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的锤炼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塑造。“公安姓党”是始终放在第一位的,体现着公安院校的根本政治属性。作为培养忠诚卫士的“摇篮”,公安院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构建符合人民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民警察承担着惩治犯罪、维护治安、保障公平正义和服务人民的重要职责。公安法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强化警察职业意识,铸就忠诚警魂。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更有利于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彰显公安教育的政治属性,提升警察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
(三)有利于促进公安高等教育的与时俱进 “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改革是新时代公安警察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着力点。当前,以 5G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革命蓬勃兴起。新技术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新技术深度融入民生、管理及安全领域,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公安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更应该把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公安姓党”体现了公安院校的根本政治属性,公安院校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根本属性,把讲政治贯穿于整个公安教育的全过程,坚持政治建警。“四个铁一般”是对公安大学生纪律责任和理想信念的更高要求,公安法学“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更显重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公安法学课程教学,在帮助受教育者完成知识构建的同时,让他们理解法学知识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升华,顺应了新时代公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使命要求,促进了公安高等教育的与时俱进。
三、建构公安法学“课程思政”课程体系的行动策略
一堂好的专业课是思想交融的过程,更是价值引领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思维理念,构建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体系关键在于深挖法学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课程思政”资料库。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法学课程的特点,对所承担的课程进行系统梳理,结合相关德育元素,挖掘、提炼出法学课程所蕴涵的社会、人性、思维、文化、技术等多层面的独特的育人价值。这些育人价值可以源自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学科发展史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以及中国社会主义自身的制度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优势、学生所关心的与法学专业相关的热点问题以及教育者自身的情怀与智
- 116 - 慧。教师在法学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这些提炼的育人价值信息进行形式上的设计,使受教者接受教育,实现思政育人和课堂育人有效融合,润物细无声地达成育人目标。
(一)发掘法学课程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任何法学课程,其课程教学目标一般都包含知识、能力及素养等几个方面。这里的素养就是进行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这就是融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课程之中的育人目标切入点,以此引导、教育受教者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学会做人做事。法学课程学科知识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一些看起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或者是一些比较普通的知识,其背后常常很可能隐藏着深刻的道理,这些需要教师去探索和挖掘,从这些课程的知识点背后挖掘出其思想价值观和内涵。
法学课程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内容,对所授内容深入分析,发掘法学课程中蕴含的伦理规范、价值取向,提炼其特色要素,深挖其哲学思想及科学精神,作为课程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实现思政有机地嵌入专业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以辩证思维为导向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中感悟,超越自我,潜移默化提升文化素养、道德素质和思想水平,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二)探索法学课程学科发展史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 我国法学学者十分注重对中华传统法文化中的智识资源发掘,特别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起云涌,我国法学学者大力推进法学理论研究创新,以及研究方法创新与研究范式创新,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法学学科发展。如刑事法学领域的刑事政策理论、社会危害性理论、程序正义理论、刑事证据理论、刑事司法职权配置理论等。制度创新更是推动了法治变革的潮流,彰显了中华法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特色。而在全方位开放的背景下,中国法学更是在保持浓厚本土风格的基础上,迅速赶上世界法学发展潮流,达到与西方法治发达国家并肩前行。法学学科设置更加注重国内、国际互动,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法学知识总量以爆炸式增长,理论研究方面也构建起了一批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法学理论模型,推进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法学学科更是在不少领域具有领跑能力。我国在本轮科技革命走在了世界前列,智慧公安、智慧检务、智慧法院、智慧司法高歌猛进,逐步建构起了回应“未来法治”发展需求的学科体系。法学学科发展史蕴含着丰富的思...
相关热词搜索: 公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 法学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