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7.
古诗两首
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序号: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和亲人或友人离别之情
教学方法:谈话、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首诗。
⒈教师帮助理解。
⒉帮助学生理解纠正读音,意思。
⒊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二首诗。
⒈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⒉重点理解诗句的内涵。
⒊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故事链接
教师讲述
学生谈感受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离别诗的兴趣。
看插图、第18课
古诗两首
主备人:
序号:
教学目标
1、理解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背诵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赠送友人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
二、熟读古诗。
1、教师先范读,再领读。
2、让学生自读
3、学生之间互读。知道读熟为止。
三、指导学生背诵这两首古诗。
1、先自己背。
2、同桌相互背。
3、指名背。
4、在班内背。
四、指导学生体会诗意。
1、让学生根据课文中解释来理解诗意。
2、自读诗意
3、教师进一步讲解诗意。
五、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后记:
第19课
古诗两首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主备人
序号:
教学目标
1、理解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背诵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六、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赠送友人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
七、熟读古诗。
1、教师先范读,再领读。
2、让学生自读
3、学生之间互读。知道读熟为止。
八、指导学生背诵这两首古诗。
1、先自己背。
2、同桌相互背。
3、指名背。
4、在班内背。
九、指导学生体会诗意。
1、让学生根据课文中解释来理解诗意。
2、自读诗意
3、教师进一步讲解诗意。
十、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后记:
课题:20、古诗两首
主备人:
序号: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是战争生活的真实反应,体会边塞诗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
2.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形象、把握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自读、点拨、研讨、归纳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一、初读《塞下曲》
了解大意,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所用的手法。
二、赏析《塞下曲》
1.朗读诗歌,思考: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评改要点
2.点拨:
李白所作塞下曲共有六首,此为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像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
前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天山雪,戈壁滩,不见花开,只有北风凛冽。那杨柳春色,只能在笛中才能听到感受到了。如今驻扎边塞,五更起床战胡戎,三更入眠犹抱鞍。如此艰苦,如此怨苦,如此凄苦,那边防的将
士应该是想家了,但是,不!——李白毕竟是李白,最后两句音情突变,“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语气砍截,慨当以慷。
李白一直以雄才大略自居,一直梦想着仗剑伏虎,有一番惊天动地之功。所以,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对着如此艰苦的环境,想的不是别的,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志,虽雄壮也苍凉。
3.分析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4.明确:
手法:寓情于景、虚实结合
效果:营造了意境,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思乡之情,有画面感,有美感。
三、总结拓展
积累其他自己喜欢的边塞诗。
第二课时
一、赏析《秋望》
1.朗读诗歌,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2.思考:诗中描写了怎样的场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归纳总结:诗中描写了战场的雄壮与悲凉,抒发了诗人深深的忧患意识和忠贞情怀。
二、拓展阅读
学生活动:阅读印发的“推荐阅读的边塞诗”。
(一)读懂诗歌大意。
分小组合作找出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能体现典型的边塞风情的)、战事意象、常见的地名、常见的音乐(乐器和乐曲)
各小组同学到黑板上板书合作的结果。教师点评然后展示: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二)分小组研究以下主题
1.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的类别
2.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要求:发言先表明观点,再结合有关诗句进行分析。
三、教师点评学生发言,并总结。
课题:21、古诗两首
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序号:5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领略边塞诗粗犷苍凉的独特韵味。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谈话、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首诗。
⒈教师帮助理解。
⒉帮助学生理解纠正读音,意思。
⒊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二首诗。
⒈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⒉重点理解诗句的内涵。
⒊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故事链接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看插图、第22课
古诗两首
主备人:
序号:
教学目标
1、把我诗歌的感情基调,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故事。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含义。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十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
十二、熟读古诗。
1、教师先范读,再领读。
2、让学生自读
3、学生之间互读。知道读熟为止。
十三、指导学生背诵这两首古诗。
1、先自己背。
2、同桌相互背。
3、指名背。
4、在班内背。
十四、指导学生体会诗意。
1、让学生根据课文中解释来理解诗意。
2、自读诗意
3、教师进一步讲解诗意。
十五、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后记:
23、丝绸之路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主备人:
序号: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2.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
二、新知学习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幻灯片:世界政区图)
【问题三】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长安、楼兰、敦煌等)(幻灯)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总结: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商道,而是一条友谊之道。
课后探究:谈谈你今天的最大收获?
课后反思
课题:24、玄奘取经
主备:
序号:
备课日期:3、18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玄奘的故事,感受取经的艰难。
2、学习玄奘历经艰难不屈服、坚忍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玄奘历经艰难不屈服、坚忍不拔的精神。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召开《西游记》故事会,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做铺垫,感受取经的艰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感性准备。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渲染气氛,引起回忆。
2、音乐渐停,教师介绍唐朝和尚玄奘,并板书课题。
三、合作交流,感悟精神
合作交流:先自主勾划重点词句,再在小组内交流:玄奘取经途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从哪些词语中体会玄奘的执著精神。
四、拓展活动
1、课文中的唐僧与《西游记》中的唐僧对比一下,你喜欢哪一个?
2、玄奘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补充资料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少年时就出家做了和尚,认真研究佛学,精通佛教经典。他发现翻译过的佛经错误很多,于是就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取经求学。
玄奘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出发西行。他穿过一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整整走了一年,终于到达天竺。
玄奘在天竺留学15年,游历了70多个国家。他的壮举感动了许多天竺人,有的国王还派人为他抄录经典,他也把当失传的佛经介绍给他们。他还学会了天竺的语言,参加那儿研究佛学的盛会,发表演讲。玄奘的博学,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
42岁时,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回国后,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工作,前后翻译佛经74部,约1300多卷。
作为一名高僧,一位大翻译家,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外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课题:25、鉴真东渡
主备人
备课时间:3。29上课时间:
序号:13教学目标:
通过对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一、导入
师述:唐朝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冒盛,是世界上十分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近邻交往频繁。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3.
唐朝的鉴真和尚是谁?他为什么六次东渡日本呢?让我们来听一段故事。
(多媒体出示鉴真东渡的录像)感受一下鉴真东渡事迹。
4.
交流: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5.
小组讨论交流,了解6次东渡。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第四次和第五次分别从福州和扬州出海,都没有成功。而且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5年,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毅然决定再度出航。终于如愿地踏上了日本的土地。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763年5月初6日在日本圆寂,终年76岁。)
6.小组讨论:为什么鉴真5次东渡失败后,还要进行第6次东渡?
鉴真东渡获得成功说明了什么?
鉴真到日本后做了哪些事?
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了哪些贡献?
7.学生交流
师小结:我们从日本的建筑、民族服装、文字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痕迹。鉴真东渡不仅弘扬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建筑、雕刻等知识,深深影响了日本的文化。他是个了不起的友好使者。我们要向鉴真学习,为中日友好作贡
教后记:
第26课
郑和下西洋
主备人:
序号:
学习目标
1.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
2.学会以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逐步形成辩证唯物历史观。
3.通过小组活动,体验科学航海活动,激发航海的兴趣,培养发散思维。
4.学习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海事迹,关注民族发展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同时培养忧患意识。
5.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合作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航海热点事件为话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揭示学习课题。
二、重温历史:
1.通过观看郑和下西洋的录像资料,感受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航海事件的盛况,2.通过观察动态航海地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主要航海路线,培养读图能力,感受勇敢探索、开拓进取的航海精神。
3.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技术条件,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造船、定向等科学技术,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探索历史:
1.学生活动:小航海家下西洋,从排船布阵、筹备物品去感受明朝国力的强大,激发航海兴趣,并通过讨论物品的作用分析下西洋的目的。
2.运用史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结果,以科学、辩证、全面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事件。
四、谈古论今: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学生谈郑和下西洋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然后阅读古今中外对郑和下西洋事件的评价,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畅想盛世:
引导学生设计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活动形式,联系古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爱国热情。
教后记:
27、玉器.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主备人:
序号: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玉器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录象带、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除了陶器和青铜器工艺外,成就最突出、而且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玉器、漆器和织绣工艺。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了解一下这些各具特色、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
(出示课题)
1.玉器工艺:
以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为原料而制作的工具、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根据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那时就是以石头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材料,其中比较美丽的、有光泽、有色彩花纹的石头,就被用来作为装饰品,后来人们知道了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玉就从石头中分离出来成为工艺品
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商周时代,作为玉器,有用于祭祀(si)和礼仪的“礼玉”,有用于服装佩饰的“佩玉”,以“佩玉为尚”,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课题:28、青铜器
主备:序号:
备课日期:3、28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了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
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4、简介鼎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
5、简介勾践剑
四、欣赏图片
五、总结下课
课题:29、漆器
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序号:9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漆器,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
过程与方法
一、学生自主学习
中国四大漆器
漆器的特点
经典漆器
二、小组合作
互相说说自己的收获。
互相补充。
三、集体交流
教师通过板书强调主要内容。
四、拓展活动
可以上网查询,或查找其它资料。
教师小结
教后记
第30课
文房四宝
主备人:
序号:
教
学
目
的1、让学生认识文房四宝,初步尝试他们的性能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欣赏了很多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那么这些优美的作品最基本的用具是什么呢?(笔
墨
纸
砚)
对!这四种工具统称为的“文房四宝”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文房四宝”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逐一认识他们
1笔:这是绘画时候作用的表现画面的工具,有狼毫、羊毫等
教师出示不同的质地的毛笔让学生看
2墨:讲解一下以前是怎么用墨的,研墨。
3纸:宣纸,讲解一下宣纸的质地
4砚:
出示实际物品给学生观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笔墨纸砚这四种文房四宝熟悉了他们的性能。
教后记:
1631、彩陶与黑陶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主备人:
序号: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我国彩陶与黑陶的发展历史。
2、感受我国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陶瓷吗?你能介绍你见过的瓷器吗?
(二)学习新知
彩陶:
1、陶器:人类创造的第一个改变原始材料性质的产品,具有重大意义,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2、陶器种类:素陶、印纹陶、彩陶、黑陶。
3、彩陶:在磨光的陶坯上用天然的氧化铁和氧化锰作颜料进行描绘,经1000多度的高温烧制后,在橙黄色的胎底上形成黑、红、白等色彩图案的陶器。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4、黑陶,诞生于我国新时期晚期,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李玉梅的捷径”。
(三)代表作品欣赏:(出示课件)
黑陶罐
龙山黑陶
黑陶罐耳壶
教学反思:
1课题:32、唐三彩
主备:
序号: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了解唐三彩色彩特点,艺术造型特点。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进行自主性欣赏学习。
3、感受中国古代灿烂的艺术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唐三彩艺术基本特色。
教学难点:器皿造型与色彩融合效果。
教学准备:课件,每位学生一台电脑、投影仪、互联网。
教学过程:
一、观察联想(开阔思维)
1、看看想想猜猜
(考古录象片段欣赏)
看到如此绚丽的彩陶碎片,你觉得它会是什么?你发现它像什么?
(彩陶碎片复原图)
你知道这种陶制品称为什么吗?
2、揭示课题:唐三彩
3、质疑欣赏
对于唐三彩,你想知道什么?了解什么?
(学生提问、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针对自己的疑问点击课件,欣赏、了解奇特的唐三彩。
二、欣赏学习
学生欣赏《唐三彩》
三、师生交流
通过欣赏,你了解了唐三彩的哪些知识呢
?
1、两人相互交流。
2、师生交流。(师生互动)
唐三彩的艺术特点体现在哪两方面?(造型、色彩)
造型:简洁、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唐三彩艺术特点另一方面体现在哪?色彩(釉色)
唐三彩色彩特点:融合、渗透。
小结:唐三彩制作充分利用了彩釉的流动性,经高温烧制,自然融化,形成一种意想不到的色彩效果,因此显得自然而绚丽。
概括的说唐三彩的色彩特点是——融合、渗透。
三、讨论
师:为什么一定要称为唐三彩?而不是唐四彩、唐五彩呢?
1所谓唐三彩,这个“三”字只是个概数,它代表多种颜色,工匠们精心调配出其它颜色,如:黄、褐、赭、绿、蓝、白等,在点彩时选用三种或四种色,经火的融合、渗透,变化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色彩,从而使色彩显得更加艳丽夺目。而人们之所以称之为唐三彩,是因为盛唐时期三彩最为典型,虽然后人吸取了唐三彩的技法加以创新,但习惯上仍把此类作品称为唐三彩。
四、课后延伸
课后自己搜集资料
唐三彩的历史渊源?唐三彩的艺术魅力?唐三彩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有什么深远影响?
133.瓷
器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主备人:
序号: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
2、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发扬光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略
板书——第二讲瓷器
(二)小导游介绍之
1、中国的瓷器简史
2、瓷都——景德镇
1)瓷都的发展概况
2)发展简史
3)瓷器主要种类:明清时期瓷器种类繁多,主要有青花、五彩、斗彩、脱胎瓷器。
4)主要工艺成就
5)对外交往
6)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兴盛的原因
(三)宋代五大名窑特点简介: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汴京官窑,窑设于汴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四)小结
在查阅中,我们不知不觉学到了不少关于陶瓷的知识。而且,我们还知道了在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如果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
教学反思:
234.紫砂壶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主备人:
序号: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紫砂壶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
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3.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成就最突出、而且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宜兴是中国陶的故乡,有陶盆、陶台、陶柱等,其中的紫砂壶最为出名。(出示课题)
二、放映录象观看作品,思考:紫砂壶有哪些绮丽的色彩?
三、速读课文,思考:
紫砂壶有什么独特功能?
四、同桌交流学习收获
五、欣赏精美的陶器和瓷器作品
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去宜兴陶瓷博物馆了解中国陶器发展过程和中国的民族文化。
教学反思:
21
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第十九课时
教学内容: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
1.复习上学期的内容。
2.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教学
思。
目标
3.通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通过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字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读上学期学过的内容。
2.男女生接力对读。
3.个别展示读。
二、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本节课的内容
1.出示本课内容: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
(请学生自由拼读课文,不会读的字请教同学和老师。)
2.同桌互读,并相互正音——互相评价
补充内容
1/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3.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小句,要求别人读的时候,大家要认真听。(学生一句一句地读,师正音,并点评。)
4.教师范读。
5.齐读短文。体会诵读的节奏和韵律。达到熟读。
三、结合注释、解析句子
1.课件出示文中重点词语的注释,学生结合课件中的注释自读译释。
(边读边想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2.组织交流。教师简单小结。
四、诵读经典,读出节奏
1.自由读,注意读出节奏。(出示划有节奏的课文)
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2.学生练读。
3.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中读一读。
例:边拍手边读,以拍打桌子打节奏读,以跺脚来打节奏读,摇头晃脑地读。
4.小组合作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
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请一个到两个小组给大家展示读。
2/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5.同桌合作对读,一人一句,或男女对读、个别展示读、齐读直到熟读
成诵。
6.诵读指导:
文武大臣待遇好的表现:(),()。
文武大臣随皇帝出行是:(),()。
五、深情韵唱,升华主题
1.听视频吟唱《千字文》。
2.请学生跟着视频轻声吟唱。
3/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教学反思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十课时
教学内容: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盘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教学
目标
思。
2.了解将相公卿们因功绩而享受的优厚待遇,以及周文王及吕尚等历史人物的故事。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
了解将相公卿们因功绩而享受的优厚待遇,以及周文王及吕尚等历史人物的故事。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补充内容
4/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千字文》了,我们先把以前学的《千字文》用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好不好?
2.看大屏幕,跟着读,跟着唱。
二、教学指导
1.出示内容。
2.为了更好地学习《千字文》,老师教大家一个秘诀,那就是学习千字文的三步曲。
第一步:字正腔圆
知字音
第二步:查阅资料
知其意
第三步:摇头晃脑
出感情
3.(出示字正腔圆知字音)
师: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1)示范读。谁能比老师读得好?
(2)指两名学生读,其他同学听读:他是否做到了“字正腔圆”?
(3)生领读。
(4)对着大屏幕自由练读。
(5)开火车读。
(6)齐读。
师评:第一步
字正腔圆
大家基本合格。
4.下面进行第二步:(出示查阅资料
知其意)
(1)师:这些语句,你理解吗?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借助书5/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本的解
释,同桌俩说说句子的意思。
(2)学生自学。
(3)指名交流句意,齐读句意。(找3-4名表达,说出大意即可)
“古代有很多经典的故事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老师这里请大家欣赏一则小故事,题目叫《盘溪伊尹,佐时阿衡》。
(4)学生听故事。
伊尹是一个孤儿,出生以后就被扔在伊水旁边,他以水为姓,所以姓伊。有辛氏的家人在河边发现了伊尹,就把他抱回来由家里的厨师代为收养。伊尹从小跟厨师学艺,以后随着有辛氏嫁给了成汤,伊尹也就成了成汤的厨师。这个人极其聪明,很有谋略,很想帮着成汤干一番大事业。但一个厨子,怎样才能接近成汤呢?他就想了一个奇招。成汤有一段时间发觉饭菜的味道不对,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于是把厨子伊尹叫来,问问他这菜是怎么回事。伊尹于是根据烹调的道理,纵谈天下大事。成汤听得大喜过望,知道此人绝非等闲之辈,经过几次长谈以后决定拜伊尹为宰相。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名叫做阿衡,如《诗经·商颂·长发》中有诗曰:“寮维阿衡,左右商王。”因为伊尹适时地辅佐成汤建立了商朝,所以此地称他为“佐时阿衡”。
(2)师提问: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
(3)师生交流。
(4)指导明理:从小要努力学习,树立远大志向,将来报效祖国。
6/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5.刚才,我们查资料,了解了句意,下面让我们摇头晃脑,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你的理解。(出示
第三步
摇头晃脑
读出感情)
(1)自由读(押韵的字读得稍重些。)出示划出节奏的课文:
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盘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2)指名读。
(3)拍手打节奏读。
(4)男女生接龙读。
(4)齐读。
三、诵读指导
大臣们子孙后代好待遇:(),()。
文武大臣功绩被记录:(),()。
姜太公、伊尹等人的功绩:()()。
周公的功绩:(),()。
教学反思
7/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俊义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1.熟读并能背诵本课内容。
教学
2.了解齐桓公、武丁等人物的故事,以及明白贤才治理朝政勤目标
奋谨慎,才能换来天下平安,社稷安定的道理。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熟读并能背诵本课内容。
了解齐桓公、武丁等人物的故事,以及明白贤才治理朝政勤奋谨慎,才能换来天下平安,社稷安定的道理。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导入: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谁敢接受老师的挑战。老师背一句,你们接着背下一句,有信心吗?
2.师生接龙背诵千字文。
二、教学指导
1.出示内容: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俊义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2.(出示
字正腔圆知字音)
补充内容
8/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师: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1)示范读。谁能比老师读得好?
(2)指两名学生读,其他同学听读:他是否做到了“字正腔圆”?
(3)生领读。
(4)对着大屏幕自由练读。
(5)开火车读。
(6)齐读。
师评:第一步
字正腔圆
大家基本合格。
3.下面进行第二步:(出示查阅资料知其意)
(1)师:这些语句,你理解吗?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借助书本的解
释,同桌俩说说句子的意思。
(2)学生自学。
(3)指名交流句意,齐读句意。(找3-4名表达,说出大意即可)
(4)古代有很多经典的故事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老师这里请大家欣赏一
则小故事,题目叫《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5)学生听故事。
《论语》里记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召开诸侯大会,像现在的联合国大会,他是秘书长,及各诸侯国一起制定盟约。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就是“济弱扶倾”,要帮助救济弱小的国家,要扶植将要倾覆的周9/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王室。周朝到了末期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虽然如此,这杆大旗还是要举着,所以要扶倾。齐桓公并没有说空话,他北伐山戎以救燕国,平定狄乱以助邢国、卫国,曾解周王室之祸,定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的联军,征伐南方的楚国,迫使楚国订定了盟约,阻止了楚国的北进。齐桓公在位43年,先后纠合诸侯26次,真正是匡合天下、济弱扶倾。
(6)师提问: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7)师生交流。
(8)指导明理:做一个有爱心,帮助弱小,对社会有用的人。
5.刚才,我们查资料,了解了句意,下面让我们摇头晃脑,读出感情,读出你的理解。(出示
第三步
摇头晃脑
读出感情)
(1)自由读(读出韵味,押韵的字读得稍重一些。)
(2)指名读(去掉拼音)
(3)齐读。
(4)播放视频吟唱千字文。
(5)学生轻声吟唱千字文。
三、跟着提示背一背
齐桓公的功绩是:(),()。绮回(),说感()。
俊义(),多士()。晋楚(),赵巍()。
10/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教学反思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熟读成教学
目标
诵。
2.知道历史上的两个名士萧何及韩非子,以及秦将白起、王剪,赵将廉颇、李牧带兵打仗的故事。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熟读成诵。
知道历史上的两个名士萧何及韩非子,以及秦将白起、王剪,赵将廉颇、李牧带兵打仗的故事。
11/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
1.学生认真看教材专心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生跟读——同桌互读,并相互正音——互相评价,——教师指导读
3.齐读短文,体会诵读的节奏和韵律。达到熟读。
二、结合注释、解析句子
1.课件出示文中重点词语的注释,教师读出注释内容,学生结合课件中的注释自读译释。
补充内容
(边读边想短文所表达的意思。想一想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组织交流。教师简单小结。
三、多种形式练读、熟读成诵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中读一读。
2.小组合作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
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请一个到两个小组给大家展示读。
3.同桌合作对读,一人一句,或男女对读、个别展示读、齐读直到熟读成诵。
4.师生共同放声齐背。
12/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四、深情韵唱,升华主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用不同的旋律韵唱了千字文,谁愿意用学过的旋律给大家唱一唱。(指名唱——组织评价)
五、课外拓展:搜集“起翦颇牧”的故事。
教学反思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鸡田赤诚。昆池碣石,巨野洞庭。
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教学
思,熟读成诵。
目标
2.感受历史名人之伟绩,感受山河之壮美。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具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理解意思,熟读成诵。
感受历史名人之伟绩,感受山河之壮美。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激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它的名字叫:大禹治水。
在我国远古时代,相传四五千年前,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灾害。为补充内容
13/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被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了鲧的儿子禹。他是一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大禹请来过去治水的长辈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并且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在治理洪水中,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的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完
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二、提问:故事中的大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指名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千字文就有说到大禹的丰功伟绩。请看本节课的内容。(出示)
三、请同学们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配乐《高山流水》,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读,并相互正音——互相评价,——教师指导读。
3.齐读短文,体会诵读的节奏和韵律。达到熟读。
四、结合注释、解析句子
1.课件出示文中重点词语的注释,14/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1)教师读出注释内容,(2)学生结合课件中的注释自读译文。
(3)欣赏泰山、万里长城、昆明、洞庭湖的景色,感受祖国河山之壮美,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4)诵读诗歌《望洞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
五、多种形式练读、熟读成诵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中读一读。
2.小组合作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
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请一个到两个小组给大家展示读。
3.同桌合作对读,一人一句,或男女对读、个别展示读、齐读直到熟读
成诵。
4.师生共同放声齐背。
六、诵读指导
九州(),百郡()。
描写泰山:(),()。描写长城:(),()。
描写祖国幅员辽阔:(),15/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
教学反思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十四课时
教学内容: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教学
目标
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熟读成诵。
16/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2.懂得治国的根本在于发展农业,要努力搞好作物的播种和收获,从而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熟读成诵。
懂得治国的根本在于发展农业,要努力搞好作物的播种和收获,从而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谷指的是什么吗?(指名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及农作物有关的。请看学习内容:
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二、教学指导
第一步:字正腔圆
知字音
1.(出示
字正腔圆知字音)
补充内容
师: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1)示范读。谁能比老师读得好?
(2)指两名学生读,其他同学听读:他是否做到了“字正腔圆”?
(3)生领读。
(4)对着大屏幕自由练读。
(5)开火车读。
17/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6)齐读。
师评:第一步
字正腔圆
大家基本合格。
2.下面进行第二步:(查阅资料
知其意)
(1)师:这些语句,你理解吗?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借助书本的解
释,同桌俩说说句子的意思。
(2)学生自学。
(3)指名交流句意,齐读句意。(找3-4名表达,说出大意即可)
(4)指导明理: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粮食。
(5)讨论以下行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1>晚上家里吃饭时,妈妈给你盛了满满的一碗饭,你吃不了该怎么办?
<2>妈妈今天中午给你带的饭菜你不爱吃,应该怎么办?
<3>当你发现有的同学把吃不了的饭菜正要倒掉时,你该怎么办?
(6)根据大家的讨论汇报,我们总结出了许多节约粮食的好方法,让我
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节约粮食的好方法:
<1>吃饭前自己能吃多少饭就盛多少饭,如果觉得一碗饭吃不了,就先拨出去一部分。
<2>吃饭时不挑食,把自己盛的饭吃完,不要剩饭,不要把饭粒掉到桌子上。
18/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3>在外面吃饭时,如果吃不了应该把饭带回家去,保存好可以下顿接着吃。
<4>如果看到有的同学把吃不了的饭菜倒掉时,我们要及时地进行制止和劝阻。
3.第三步
摇头晃脑
读出感情)
(1)自由读(读出韵味,押韵的字读得稍重一些。)
(2)指名读(去掉拼音)
(3)齐读。
(4)播放视频吟唱千字文。
(5)学生轻声吟唱千字文。
三、讲故事拓展见识《农神后稷》
四、诵读指导
说我们古代发展农业对国家非常重要的句子:()。
说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税收的句子:()。
教学反思
19/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十五课时
教学内容: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
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理解意思,熟读成诵。
教学
目标
2.通过诵读,懂得孟子崇尚朴素,史官子鱼秉性刚直。做人要尽可能合乎中庸的标准,必须勤劳谦逊,谨慎检点,懂得规劝告诫自己。听人说话要审察其中的道理,看人容貌要看出他的心情。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理解意思,熟读成诵。
通过诵读,懂得孟子崇尚朴素,史官子鱼秉性刚直。做人要尽可能合乎中庸的标准,必须勤劳谦逊,谨慎检点,懂得规劝告诫自己。听人说话要审察其中的道理,看人容貌要看出他的心情。
教具
1.录制配乐故事:《孟子》、《史鱼》。
2.《千字文》(片段)朗读录音、古琴乐曲。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
20/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一、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播放正文“经典链接”中《孟子史鱼》的故事。
2.故事听懂了吗?有意思吗?古人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动听的韵律歌,老师请大家听一听好吗?
3.播放《千字文(片段)》录音。
4.指名谈谈听后的感受。
5.过渡:《千字文》四字一句,读起来就像一首诗,让我们觉得像歌一样委婉动听。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念一念,感受它的韵律美,好吗?
二、初读正字音
1.(出示带拼音的字幕)有些字大家可能没见过,但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自己练习一下,读得好的同学等会儿老师请他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轲”、“敦”、“素”、“秉”、“庶”、“庸”、“谦”、“谨”、“敕”、“聆”、“鉴”、“厥”、“猷”、“衹”的读音。
4.在正音的过程中相机理解“敦素”、“秉直”、“庶”、“庸”、“劳谦谨敕”、“聆”、“察”、“鉴”、“辩”的意思。
21/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5.指名领读。
6.齐读。
7.(出示去拼音的字幕)去掉拼音大家能读好吗?两同桌一起相互合作一下吧,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伸出大拇指夸夸他,如果你的同桌遇到了困难就请你当小老师帮帮他。
8.同桌对读。
9.指名开火车轮读四句。
10.全班齐读。
三、再品读韵律
1.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棒,字音全都读准了,但要读得再好一点儿还要
注意四个小标点呢!逗号和句号在提醒我们要注意停顿,我们读的时候可要注意呀!如果读音准确,声音响亮,注意停顿,这样读起来就更好听了,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全班齐读。
3.发现“直、敕、植”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韵母都是i,这四句都是押i韵。大家把古文的声韵美读出来了!古人读书时常常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我们也学他们的样子来读读吧!
①师带领学生摇头晃脑读。
②师带领全班学生按节奏拍手读。(节奏:xxxx/xxxx/xxxx/xxxx/)
③男女生合作,按节奏拍手对读。
22/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④全班手脚合作打节奏读。(例:孟轲敦素,史鱼秉直。拍手
拍手
踏脚踏脚/拍手
拍手
踏脚
踏脚)
(4)古代的文字真是精妙,既有好听的韵脚,也有规律的节奏,这就是
韵律美。
四、三读解文意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这四句的意思你知道了吗?
2.出示“经典解说”,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3.指名结合“经典解说”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4.老师和你们一起背一背这四句话,好吗?师说一、三句,生对二、四
句。师说前两个字,生说后两个字。
5.指名背诵四句。
6.全班齐背。
7.练习延伸
(1)“鉴貌辨色”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替换,比如“察言观色”。
(2)学生思考练习。
(3)全班交流,相机理解。
五、诵读指导
教我们做人的道理的句子:()
23/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听人说话要:()跟人交往要:()
教育子孙是时要:()。听到别人的讥讽及告诫时要:()
教学反思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十六课时
教学内容:省躬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
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沉默寂寥。
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熟读成诵。
教学
2.通过诵读,懂得听到别人的讥讽告诫,要反省自身;备受恩目标
宠不要得意忘形,对抗权尊。离群独居,悠闲度日,不谈是非,何等清静,学会享清福。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认识汉字,熟读成诵。
通过诵读,懂得听到别人的讥讽告诫,要反省自身;备受恩宠不要得意忘形,对抗权尊。离群独居,悠闲度日,不谈是非,何等清静,学会享清福。
24/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播放正文“经
典链接”中汉宣帝时候的疏广、疏受叔侄二人怕树大招风,只干了五年就主动告老还乡,荣归故里,人皆高之的故事。
2.你听明白这个故事了吗?好听吗?古人把这个故事的内容也编入了《千字文》,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千字文》。
3.播放《千字文(片段)》录音,感受它的韵律美。
4.指名谈谈听后的感受。
5.过渡:《千字文》四字一句,委婉动听。我们一起来学着念一念,好吗?
二、初读正字音
1.(出示带拼音的字幕)有些字大家可能没见过,但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读得好的同学等会儿老师请他上台展示一下,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读!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躬”、“诫”、“宠”、“殆”、“皋”、“疏”、“逼”、“索”、“闲”、“寂”、“寥”的读音。
4.在正音的过程中相机理解“省躬”、“讥诫”、“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两疏”、“解组”、“索居闲处”、“沉默寂寥”的25/56补充内容
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意思。
5.四人小组内轮流做小老师教读,正音。
6.指名上台领读,齐读。
7.(出示去拼音的字幕)去掉拼音大家能读准吗?两同桌合作读一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要是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伸出大拇指夸夸他,要是你的同桌遇到了困难就请你当小老师教教他。
8.同桌对读。
9.小组轮读、赛读。
10.全班齐读。
三、再品读韵律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字音全都读准了,有的同学还注意了四个小
标点的停顿,真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2.全班齐读。
3.发现“极、即、逼”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韵母都是i,这四句都是押i韵。大家把古文的声韵美读出来了!古人读书时常常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我们也学他们的样子来读读吧!
①师带领学生摇头晃脑读。
②师带领全班学生按节奏拍手读。(节奏:xxxx/xxxx/xxxx/xxxx/)
③男女生合作,按节奏拍手对读。
④全班手脚合作打节奏读。(例: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拍手
拍手
踏脚踏脚/拍手
拍手
踏脚
踏脚)
26/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4.古代的文字真是精妙,好听的韵脚配上有规律的节奏,就产生了韵律
美,妙哉!
四、三读解文意
1.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知道这四句的意思了吗?
2.出示“经典解说”,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3.指名结合“经典解说”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4.老师和你们一起背一背这四句话,好吗?师说一、三句,生对二、四
句。师说前两个字,生说后两个字。
5.指名背诵四句。
6.全班齐背。
五、诵读指导
受到恩宠时要:()如果意识到自己将要受辱时要:()
西汉时的疏广、疏受叔侄,为什么能够过着悠闲的生活?()
六、作业布置
1.背一背:把今天学的四句内容熟读成诵,背下来。
2.议一议:和爸爸妈妈举例子交流交流,听到别人的讥讽告诫,如何反
省自身?如何悠闲度日,不谈是非,学会享清福呢?
教学反思
27/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十七课时
教学内容: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
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流畅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
2.通过诵读,懂得探求古人古事,读点至理名言,就可以排除目标
杂念,自在逍遥。忧愁、苦闷排解了,就得来无限的快乐。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流畅朗读,熟读成诵。
通过诵读,懂得探求古人古事,读点至理名言,就可以排除杂念,自在逍遥。忧愁、苦闷排解了,就得来无限的快乐。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故事,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宣帝时候的疏广、疏受叔侄二
人怕树大招风,只干了五年就主动告老还乡,荣归故里,人皆高之的故事。
补充内容
28/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2.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你能背一背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四句千字文
吗?
3.今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韵律优美的千字文。播放《千字文(片段)》录音。
4.指名谈谈听后的感受。
5.过渡:《千字文》四字一句,委婉动听,我们一起来念一念,一起感受它的韵律美吧。
二、初读正字音
1.(出示带拼音的字幕)有些字大家可能没见过,但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准,自己读一读,读得好的同学等会儿老师请他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虑”、“逍遥”、“奏”、“遣”、“戚”、“渠”、“莽”、“枇杷”、“翠”、“蚤”、“凋”的读音。
4.在正音的过程中相机理解“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渠荷”、“历”、“莽”、“晚翠”、“蚤凋”的意思。
5.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6.男女轮读,齐读。
7.(出示去拼音的字幕)去掉拼音大家能读好吗?两同桌相互合作一下吧,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伸出大29/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拇指夸夸他,如果你的同桌遇到了困难就请你当小老师帮帮他。
8.同桌对读。
9.指名开火车轮读四句。
10.全班齐读。
三、再品读韵律
1.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棒,字音全都读准了,就连四个小标点的停顿也
读准了!真好听!下面,我们一起来再来读一读吧!
2.全班齐读。
3.发现“遥、招、条、凋”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韵母都是
ɑo,这四句都是押
ɑo韵。大家把古文的声韵美读出来了!古人读书时常常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我们也学他们的样子来读读吧!
①师带领学生摇头晃脑读。
②师带领全班学生按节奏拍手读。(节奏:xxxx/xxxx/xxxx/xxxx/)
③男女生合作,按节奏拍手对读。
④全班手脚合作打节奏读。(例: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拍手
拍手
踏脚踏脚/拍手
拍手
踏脚
踏脚)
4.古代的文字真是精妙,既有好听的韵脚,也有规律的节奏,这就是韵
律美。
四、三读解文意
1.谁来说说这四句的意思呢?
30/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2.出示“经典解说”,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3.指名结合“经典解说”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4.老师和你们一起背一背这四句话,好吗?师说一、三句,生对二、四
句。师说前两个字,生说后两个字。
5.指名背诵四句。
6.全班齐背。
五、诵读指导
怎样才能排除杂念,自在逍遥?()
池塘里荷花开得鲜艳夺目,《千字文》怎样形容?()
草木长出片片绿芽和条条嫩枝怎样描述?()
枇杷叶子和梧桐叶子,树根和树叶有什么不同?()
六、作业布置
(1)日积月累:把今天学的四句内容读一读,记一记,背一背。
(2)小小翻译家:把你对这四句内容的理解告诉爸爸妈妈,还可以收集
古人古事或至理名言,及家人一起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
31/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十八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前面所学过的《千字文》从“孟轲敦素”-“梧桐蚤凋”内容。
1.通过诵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能够读出千字文的韵味及教学
目标
美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通过诵读,懂得以经典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具
通过诵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能够读出千字文的韵味及美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通过诵读,懂得以经典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
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清代褚人获称赞其"局于有限之字
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今补充内容
32/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天,我们进行一个诵读活动巩固前面所学过的《千字文》内容。
二、介绍今天诵读活动的奖励图标,以激起学生的好胜热情
三、复习。复习前面所学过的《千字文》内容,师生伴乐有感情地诵读读所学内容。
四、分组朗诵。学生自由背诵,手舞足蹈读韵律,配上动作读,小组间进行诵读竞赛,评出表现最佳的小组。
五、游戏“双簧”:通过活动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更加牢固。
六、小组代表诵读《千字文》
七、小结:奖励,盖印章。
八、课堂小结:
古人的诗唱出来更好听呢!我们来欣赏一下。(播放课件)
教学反思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十九课时
教学内容: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鵾独运,凌摩绛霄。
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属耳垣墙。
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读出千字文的韵味教学
及美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目标
2.通过诵读,懂得说话不要旁若无人,养成学习要专注的好习33/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惯。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具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读出千字文的韵味及美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通过诵读,懂得说话不要旁若无人,养成学习要专注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节课,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汉
代王充在街市上沉迷留恋于读书的故事。播放正文“经典链接”中《王充沉迷读书》的故事。
2.故事听懂了吗?有什么想说的吗?古人巧妙地把这个故事编入了《千
字文》,读起来非常动听哦。
3.今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韵律优美的千字文。播放《千字文(片段)》录音。
4.指名谈谈听后的感受。
5.过渡:《千字文》四字一句,委婉动听,我们一起来念一念,一起感受它的韵律美吧。
二、初读正字音
补充内容
34/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1.(出示带拼音的字幕)有些字大家可能没见过,可以借助拼音,多拼读几遍,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准,下面自由练读,读得好的同学等一下老师请他上台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好吗?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翳”、“鹍”、“凌”、“摩”、“绛”、“霄”、“耽”、“囊”、“輶”、“攸”、“畏”、“属”、“垣”的读音。
4.在正音的过程中相机理解“陈根”、“委翳”、“游鹍”、“独运”、“凌摩绛霄”、“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属耳垣墙”的意思。
5.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6.齐读。
7.(出示去拼音的字幕)去掉拼音大家能读好吗?先自己读一读,然后两同桌相互合作一下,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你伸出大拇指夸夸他,如果你的同桌遇到了困难就请你当小老师帮帮他。
8.同桌对读。
9.指名开火车轮读四句。
10.全班齐读。
三、再品读韵律
1.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棒,字音全都读准了,但还要注意四个小标点的35/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停顿!逗号和句号在提醒我们要注意停顿,我们读的时候可要注意呀!现在,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全班齐读。
3.发现“摇、霄”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韵母都是ɑo,这两句都是押ɑo韵。“箱、墙”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韵母都是ɑng,这两句都是押ɑng韵。
大家把古文的声韵美读出来了!我们也学古人读书时常常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的样子来读读吧!
①师带领学生摇头晃脑读。
②师带领全班学生按节奏拍手读。(节奏:xxxx/xxxx/xxxx/xxxx/)
③男女生合作,按节奏拍手对读。
④全班手脚合作打节奏读。(例: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拍手
拍手
踏脚踏脚/拍手
拍手
踏脚
踏脚)
4.古代的文字的确精妙,既有好听的韵脚,也有规律的节奏,这就是韵
律美。
四、三读解文意
1.你们再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四句的意思是什么呀?
2.出示“经典解说”,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3.指名结合“经典解说”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4.老师和你们一起背一背这四句话,好吗?师说一、三句,生对二、四
句。师说前两个字,生说后两个字。
36/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5.指名背诵四句。
6.小组轮流赛背,全班齐背。
五、诵读指导
寒秋之中,大鹍鸟在做什么?()
读书学习要学王充:()说话时要知道:()
六、作业布置
1.赛一赛:把今天学的四句内容试着背一背给同桌听,看谁最快背下来?
2.我爱读书:从今天开始,每天读书、看书20分钟,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十课时
教学内容: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
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御绩纺,待巾帷房。
教学
目标
1.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读出千字文的韵味及美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7/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2.通过诵读,懂得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膳食。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具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能够读准字音,读出千字文的韵味及美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通过诵读,懂得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膳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能背一背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四句千字文吗?
2.今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韵律优美的千字文。播放《千字文(片段)》录音。
3.过渡:《千字文》四字一句,委婉动听,我们一起来试着念一念,可要读出它的韵律美哦。
二、初读正字音
1.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膳”、“饫”、“烹”、“糟糠”、“妾”、“御”、“侍”、“帷”的读音。
3.在正音的过程中相机理解“具膳餐饭”、“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亲戚故旧
”、“老少异粮”、“妾御绩纺”、“待巾帷房”的意思。
4.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补充内容
38/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5.齐读。
6.(出示去拼音的字幕)去掉拼音大家能读好吗?先自己练读,接着两同桌交流交流,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可别忘了伸出大拇指夸夸他哦,如果你的同桌遇到了困难就请你当小老师教教他。
7.同桌对读。
8.指名开火车轮读四句。
9.全班齐读。
三、再品读韵律
1.全班齐读。
2.发现“肠、康、粮、房”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韵母都是ɑng,这四句都是押ɑng韵。大家把古文的声韵美读出来了!古人读书时常常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我们也学他们的样子来读读吧!
①师带领学生摇头晃脑读。
②师带领全班学生按节奏拍手读。
(节奏:xxxx/xxxx/xxxx/xxxx/)
③男女生合作,按节奏拍手对读。
④全班手脚合作打节奏读。(例: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拍手
拍手
踏脚踏脚/拍手
拍手
踏脚
踏脚)
3.古代的文字实在精妙,好听的韵脚,加上有规律的节奏,形成了妙不
可言的韵律美。
39/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四、三读解文意
1.我们已经刚才读了这么多遍,你能说说这四句的意思吗?
2.出示“经典解说”,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3.指名结合“经典解说”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4.老师和你们一起背一背这四句话,好吗?师说一、三句,生对二、四
句。师说前两个字,生说后两个字。
5.指名背诵四句。
6.全班齐背。
五、诵读指导
生活中对待饮食要:()
有好东西吃时(),没好东西吃时()。
怎样对待亲戚朋友?()老人孩子的饮食要怎样?()
过去的妇女在家要做什么?()
六、作业布置
1.把今天学的四句内容背给爸爸妈妈听,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明天我当家:安排家人明天一日三餐的膳食,要适合各位的口味,能
让大家吃饱。
40/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教学反思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纨扇圆洁,银烛炜煌。
昼夜夕寐,蓝笋象床。
弦歌酒宴,接杯举殇。矫手顿足,悦豫且康。
1.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教学
熟读成诵。
目标
2.教育学生注意劳逸结合,劳逸生息,重视自娱自乐。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具
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教育学生注意劳逸结合,劳逸生息,重视自娱自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1.齐读。2.男女生接力对读。3.个别展示读。
二、新授,整体感知
补充内容
41/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一)字正腔圆
知读音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动动笔圈起来。
看谁学得最快,读得最准。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
4.听朗读录音,注意小声跟读。
5.教师强调重要字词的读音,然后学生齐读。
(二)手舞足蹈
读韵律
1.全体拍手读: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2.男女生合作拍手读:例:女:纨扇圆洁(男:圆洁)
女:银烛炜煌(男:炜煌)
3.全体学生手舞足蹈读:
ⅹ00ⅹ∣ⅹ00ⅹ∣ⅹ00ⅹ∣ⅹ00ⅹ∣
(踏脚)
(踏脚)
(踏脚)
(踏脚)
(三)读成诵
知其意
1.遇到疑问标出来,小组间相互解决,然后反复诵读
2.教师点拨讲解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3.提出“劳逸结合”,让学生自行感悟并议论,最后教师进行讲解,并列举一些关于劳逸结合的事例。
(四)摇头幌脑
读出感情
42/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三、拓展延伸1.讲故事《宰相肚里能撑船》2.介绍民族乐器“琵琶”。
四、诵读指导(给学生的诵读评一评:超级好、过得去,快加油)
教学反思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
1.正确认读,能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教学
目标
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让学生了解子孙继承祖先的基业,祭祀大礼不能疏忽,礼仪要周全恭敬。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正确认读,能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让学生了解子孙继承祖先的基业,祭祀大礼不能疏忽,礼仪要周全恭敬。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朗读古诗《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清明节和重阳节。
2.小结: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补充内容
43/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中国传统祭祖的四大节日。
二、新授,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3.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4.全班交流。
5.解析句子。
嫡后嗣续
祭祀烝尝:
子孙继承了祖先的基业,一年四季的祭祀大礼不
能疏忘。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
跪着磕头,拜了又拜;礼仪要周全恭敬,心情要悲痛虔诚。
三、学生练读,摇头幌脑
读出感情
四、小组间进行诵读竞赛,评出表现最佳的小组
五、课堂拓展:
1.讲故事《周公摄政》
2.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家乡在中国传统祭祖的四大节日里有什么风俗习惯?
教学反思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44/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课题
第三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笺牒简要,顾答审详。骸后想浴,执热愿凉。
驴骡犊特,骇跃超骧。诛斩贼盗,捕获叛亡。
1.正确认读,能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教学
目标
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让学生明白写信、说话要简明扼要;有错要及时改正。如果犯了错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正确认读,能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让学生明白写信、说话要简明扼要;有错要及时改正。如果犯了错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封道歉信。(搜集日常生活中学生违反纪律的事情。)
2.学生讨论从信中知道些什么?初步感知写信的格式以及做错事要及时
改正的良好习惯。
二、多种诵读,品读解意
(一)初步认知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所学内容)自己小声地读一遍千字
45/56补充内容
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文。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动动笔圈起来。看谁学得最快,读得最准。
2.下面,谁能够给大家读一读。
3.纠正发音
4.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
(二)进一步认知
1.笺牒简要,顾答审详的意思:
写给他人的书信要简明扼要,不要罗嗦。
2、骸后想浴,执热愿凉:身上脏了就想洗个澡,捧着热东西就希望它快
点凉。
3、驴骡犊牲,骇跃超骧:
家中的驴子、骡子,大小牲口,惊奔欢跃,东奔西跑。但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要我们居家谨慎小心,要注意安全。
4、诛斩贼盗,捕获叛亡:
要严厉惩罚盗贼,要追捕叛乱分子和亡命之徒
(三)看故事,说感受。
大家通过学习这段《千字文》的译文,懂得了这么多的道理。那请同学们快快坐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叫《周处改过》的动画片。看了《周处改过》故事,你觉得周处是个什么样的人?(知过必改)
三、熟读诵读
1.多种形式诵读,小组比赛读,男女赛读,师生赛读等。
46/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2.齐唱《千字文》。
四、诵读指导
写给他人的书信要(),正如(),()。
我们要小心谨慎,注意居家安全,就像(),所以()。
五、课堂总结
希望大家好好地品味国学经典《千字文》,珍惜祖国的文化,做一个有知识的人!
教学反思
47/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金渡镇第三小学
四年级传统文化《大学》科目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十四课时
教学内容:布射僚丸,嵇琴阮啸。恬笔伦纸,钧巧任钓
释纷利俗,并皆佳妙。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具
正确认读,能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
要想为人称道,就必须有一技之长,为人排忧解难,方便群众。
正确认读,能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
要想为人称道,就必须有一技之长,为人排忧解难,方便群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
1.出示历史名人头像,猜名字。如:吕布、宜僚、嵇康、蔡伦……
2.了解历史名人。
补充内容
二、新授,整体感知
(一)字正腔圆
知读音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动动笔圈48/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起来。
看谁学得最快,读得最准。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
4.听朗读录音,注意小声跟读。
5.教师强调重要字词的读音,然后学生齐读。
(二)手舞足蹈
读韵律
1.学生拍手读: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2.男女生合作拍手读:例:女:释纷利俗(男:利俗)
女:竝皆佳妙(男:佳妙)
3.全体学生手舞足蹈读:
ⅹ00ⅹ∣ⅹ00ⅹ∣ⅹ00ⅹ∣ⅹ00ⅹ∣
(踏脚)
(踏脚)
(踏脚)
(踏脚)
(三)读成诵
知其意
1.遇到疑问标出来,小组间相互解决,然后反复诵读。
2.教师点拨讲解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3.小组间进行诵读竞赛,评出表现最佳的小组。
(四)摇头幌脑
读出感情
三、拓展
1.讲故事《蔡伦造纸》。
49/56传统文化课大学教案四年级下期
2.介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些发明
对世界的影响。
四、课堂总结
吕布善于射箭,宜僚善玩弹丸,嵇康善于弹琴,阮籍善于撮口长啸。蒙恬制造了毛笔,蔡伦发明了造纸,马钧发明了水车,任公子善于钓鱼。他们或者善于为人解决纠纷,或者善于发明创造有利于社会,这些都非常巧妙。我们应该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
教学反思
50/56
姓
名
课
题
声律启蒙
学
科
传统文化
班级
课
时
四年级
21、借助自读、默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正确朗读、记诵课课时
教学
目标
发展性
目标
重点
基础性
目标
文内容。
2、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或其他学习方式理解句子含义。
3、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感受中国语言独特的韵律之美。
4、结合学生自己的认知,说一说自己对韵律的理解和看法。
在熟练成诵的基础上,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点评”理解课文含义。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韵律的含义、韵脚的特点。
教
学
难点
通过学习,体会和理解押韵之美,并能学习和积累。
方法
合作学习、探究法、问题解决、情景、表演、手段
录音机、磁带
声律启蒙
板书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感受中国语言独特的韵律之美。
反思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一、激发兴
趣,导入新1、出示图片。
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让学生学会流利地朗读每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
二、诵读经
典,学习课
文
1、借助拼音,自读名言,让学生理解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课文内容。
2、借助自读、默读、小组让学生朗读合作读等方式,正确朗读、课文。
记诵课文内容。
3、小组合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名言。
让学生学以1、全班配乐齐诵读两4、、借助“说字解词”通致用。
则名言,要读出名言过同桌交流,联系生活经的韵律。
展示诵2、学生比赛背诵自己4、以小组为单位,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读成果。教师做相应点拨
并结合《诗文点评》说说喜欢的原因。
5、借助“诗文今译”“诗文点评”准确理解诗文意思。
6、自读与齐读相结合,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
验,说这两句名言的意思。
读
新
累
文
第2课时
1、说说课文中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谈谈你的感受。
三、诗文解
1、这两句古文你最喜2、看视频,用名言。
欢哪句?说说理由。
1、出示诗句。
2、出示译文。
3、火眼金睛。你找到藏在诗句中的植物了吗?
4、朗读诗句。
5、找规律,了解有关3、全班朗读诗句。
“押韵”的知识,解题“一东”。
4、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并交流诵读心得。
1、看微视频,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2、组内交流感受。
四、温故知
五日积月
六总结全
姓
名
课
题
笠翁对韵
学
科
传统文化
班级
课
时
四年级
21、借助自读、默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正确朗读、记诵课课时
教学
目标
性
目标
教
学
重点
基础性
目标
文内容。
2、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或其他学习方式理解句子含义。
3、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理解对仗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生活中简单的对仗。
发展在熟练成诵的基础上,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点评”理解课文含义。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理解对仗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生活中简单的对仗。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方法
合作学习、探究法、问题解决、情景、表演、手段
录音机、磁带
笠翁对韵
板书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理解对仗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反思
生活中简单的对仗。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一、激发兴
趣,导入新1、出示图片。
课
2、今天学习新课《笠翁对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让学生学会流利地朗读每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
二、正音正
读,学习课
文
1、借助拼音,自读名言,让学生理解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课文内容。
2、借助自读、默读、小组让学生朗读正确朗读、课文。
1、全班配乐齐诵读两合作读等方式,则名言,要读出名言记诵课文内容。
的韵律。
2、学生比赛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并结合《诗文点评》说说喜欢的原因。
3、小组合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名言。
让学生学以4、、借助“说字解词”通致用。
过同桌交流,联系生活经验,说这两句名言的意思。
6、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诵读成果。教师做相应点拨
7、借助“诗文今译”“诗文点评”准确理解诗文意思。
6、自读与齐读相结合,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进一步理解文本,诗文解读
四、温故知新
五日积月累
六总结全文,有效提升
第2课时
1、这两句古文你最喜
欢哪句?说说理由。
2、说说课文中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谈谈你的感
5、出示诗句。
6、出示译文。
7、火眼金睛。你找到
藏在诗句中的植物了吗?
8、朗读诗句。
1、看微视频,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2、组内交流感受。
3、全班朗读诗句。
对联赏析
受。
2、看视频,用名言。
姓
名
课
题
儒生六艺
学
科
传统文化
班级
课
时
四年级
21、了解“六艺”,并能简单说说每一艺包含的齐内容。
课时
教学
目标
基础性
目标
2、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或其他学习方式理解句子含义。
3、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了解儒家教育思想。
4、结合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说说自己的发展情况,有的放矢地练习。
发展在熟练成诵的基础上,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性
目标
教
学
点评”理解课文含义。
重点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掌握六艺所指的内容。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方法
合作学习、探究法、问题解决、情景、表演、手段
录音机、磁带
儒生六艺
板书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同学们了解了儒家教育思想。
反思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一、激发兴
趣,导入新1、出示图片。
课
2、今天学习新课《儒生六艺》。
1、借助拼音,自读名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自读、默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正音正
读,学习课
文
则名言,要读出名言的韵律。
1、全班配乐齐诵读两正确朗读、记诵课文内容。
3、小组合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名言。
2、学生比赛背诵自己4、、借助“说字解词”通过同桌交流,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联系生活经验,说这两句名言的意思。
并结合《诗文点评》说说喜欢的原因。
8、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诵读成果。教师做相应点拨
9、借助“诗文今译”“诗文点评”准确理解诗文意思。
6、自读与齐读相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进一步理解文本,诗文解读
四、温故知新
五日积月累
六总结全文,有效提升
第2课时
1、这两句古文你最喜
3、说说课文中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谈谈你的感受。
2、看视频,用名言。
欢哪句?说说理由。
御、书、数这六种技能各自所包括的具体
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互1、说一说你对“学习”的理解。
1、说一说礼、乐、射、相交流,说一下你最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记载?通过了解的一种技能。
搜集,与同学一起交流。
9、教师小结。
全班朗读诗句。
姓
名
课
题
百工之技
学
科
传统文化
班级
课
时
四年级
21、了解“百工”,并能简单说说每一艺包含的齐内容。
课时
教学
目标
基础性
目标
2、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或其他学习方式理解句子含义。
3、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了解儒家教育思想。
4、结合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说说自己的发展情况,有的放矢地练习。
发展在熟练成诵的基础上,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性
目标
教
学
点评”理解课文含义。
重点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掌握百工所指的内容。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方法
合作学习、探究法、问题解决、情景、表演、手段
录音机、磁带
百工之技
板书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了解儒家教育思想。
反思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一、激发兴
趣,导入新1、出示图片。
课
2、今天学习新课《百工之技》。
1、借助拼音,自读名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自读、默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正音正
读,学习课
文
则名言,要读出名言的韵律。
1、全班配乐齐诵读两正确朗读、记诵课文内容。
3、小组合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名言。
2、学生比赛背诵自己4、、借助“说字解词”通过同桌交流,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联系生活经验,说这两句名言的意思。
并结合《诗文点评》说说喜欢的原因。
10、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诵读成果。教师做相应点拨
11、借助“诗文今译”“诗文点评”准确理解诗文意思。
6、自读与齐读相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进一步理解文本,诗文解读
第2课时
1、这两句古文你最喜
4、说说课文中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谈谈你的感受。
2、看视频,用名言。
欢哪句?说说理由。
1、学习了本课以后,你所了解的百工有哪四、温故知
些?
新
2、以小组为单位,互
1、说一说你对“技艺”的理解。
相交流,说一下你最
了解的一种技能。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古代技艺的记载?
10、教师小结。
通过搜集,与同学一起交流。
五日积月
累
六总结全
文,有效提升
全班朗读诗句。
姓
名
课
题
学无止境
学
科
传统文化
班级
课
时
四年级
21、借助“字词释义”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或其他学习方式理课时
教学
目标
发展性
目标
教
学
基础性
目标
解句子含义。
2、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从中体会学无止境的重要性。
3、通过搜集资料,补充更多的关于学习方法的认识,学以致用,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在熟练成诵的基础上,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点评”理解课文含义。
重点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掌握百工所指的内容。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方法
合作学习、探究法、问题解决、情景、表演、手段
录音机、磁带
学无止境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从中体会学无止境的重要性。
板书
反思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一、激发兴
趣,导入新1、出示图片。
课
2、今天学习新课《学无止境》。
1、借助拼音,自读名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自读、默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正音正
读,学习课
文
则名言,要读出名言的韵律。
1、全班配乐齐诵读两正确朗读、记诵课文内容。
3、小组合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名言。
2、学生比赛背诵自己4、、借助“说字解词”通过同桌交流,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联系生活经验,说这两句名言的意思。
并结合《诗文点评》说说喜欢的原因。
1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诵读成果。教师做相应点拨
13、借助“诗文今译”“诗文点评”准确理解诗文意思。
6、自读与齐读相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进一步理解文本,诗文解读
第2课时
1、这两句古文你最喜
5、说说课文中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谈谈你的感受。
2、看视频,用名言。
欢哪句?说说理由。
1、学习了本课以后,你所了解的百工有哪四、温故知
些?
新
2、以小组为单位,互
1、说一说你对“思不如学”的理解。
相交流,说一下你最
了解的一种技能。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古代技艺的记载?
11、教师小结。
通过搜集,与同学一起交流。
五日积月
累
六总结全
文,有效提升
全班朗读诗句。
姓
名
课
题
教学相长
学
科
传统文化
班级
课
时
四年级
21、借助“字词释义”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或其他学习方式理课时
教学
目标
发展性
目标
教
学
基础性
目标
解句子含义。
2、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从中体会学无止境的重要性。
3、通过搜集资料,补充更多的关于学习方法的认识,学以致用,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在熟练成诵的基础上,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点评”理解课文含义。
重点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掌握百工所指的内容。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方法
合作学习、探究法、问题解决、情景、表演、手段
录音机、磁带
教学相长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从中体会学无止境的重要性。
板书
反思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一、激发兴
趣,导入新1、出示图片。
课
2、今天学习新课《学无止境》。
1、借助拼音,自读名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自读、默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正音正
读,学习课
文
则名言,要读出名言的韵律。
1、全班配乐齐诵读两正确朗读、记诵课文内容。
3、小组合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名言。
2、学生比赛背诵自己4、、借助“说字解词”通过同桌交流,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联系生活经验,说这两句名言的意思。
并结合《诗文点评》说说喜欢的原因。
14、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诵读成果。教师做相应点拨
15、借助“诗文今译”“诗文点评”准确理解诗文意思。
6、自读与齐读相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进一步理解文本,诗文解读
第2课时
1、这两句古文你最喜
6、说说课文中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谈谈你的感受。
2、看视频,用名言。
欢哪句?说说理由。
1、学习了本课以后,你所了解的百工有哪四、温故知
些?
新
2、以小组为单位,互
1、说一说你对“思不如学”的理解。
相交流,说一下你最
了解的一种技能。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古代技艺的记载?
12、教师小结。
通过搜集,与同学一起交流。
五日积月
累
六总结全
文,有效提升
全班朗读诗句。
姓
名
课
题
礼乐仁心
学
科
传统文化
班级
课
时
四年级
21、借助“字词释义”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或其他学习方式理课时
教学
目标
发展性
目标
教
学
基础性
目标
解句子含义。
2、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从中体会礼乐仁心的重要性。
3、通过搜集资料,补充更多的关于学习方法的认识,学以致用,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在熟练成诵的基础上,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点评”理解课文含义。
重点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掌握百工所指的内容。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方法
合作学习、探究法、问题解决、情景、表演、手段
录音机、磁带
礼乐仁心
板书
反思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从中体会礼乐仁心的重要性。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一、激发兴
趣,导入新1、出示图片。
课
2、今天学习新课《学无止境》。
1、借助拼音,自读名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自读、默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正音正
读,学习课
文
则名言,要读出名言的韵律。
1、全班配乐齐诵读两正确朗读、记诵课文内容。
3、小组合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名言。
2、学生比赛背诵自己4、、借助“说字解词”通过同桌交流,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联系生活经验,说这两句名言的意思。
并结合《诗文点评》说说喜欢的原因。
16、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诵读成果。教师做相应点拨
17、借助“诗文今译”“诗文点评”准确理解诗文意思。
6、自读与齐读相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进一步理解文本,诗文解读
第2课时
1、这两句古文你最喜
7、说说课文中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谈谈你的感受。
2、看视频,用名言。
欢哪句?说说理由。
1、学习了本课以后,你所了解的百工有哪四、温故知
些?
新
2、以小组为单位,互
1、说一说你对“思不如学”的理解。
相交流,说一下你最
了解的一种技能。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古代技艺的记载?
13、教师小结。
通过搜集,与同学一起交流。
五日积月
累
六总结全
文,有效提升
全班朗读诗句。
姓
名
课
题
礼乐治国
学
科
传统文化
班级
课
时
四年级
21、借助“字词释义”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或其他学习方式理课时
教学
目标
发展性
目标
教
学
基础性
目标
解句子含义。
2、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从中体会礼乐治国的重要性。
3、通过搜集资料,补充更多的关于学习方法的认识,学以致用,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在熟练成诵的基础上,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诗文点评”理解课文含义。
重点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掌握百工所指的内容。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方法
合作学习、探究法、问题解决、情景、表演、手段
录音机、磁带
礼乐治国
板书
反思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从中体会礼乐治国的重要性。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一、激发兴
趣,导入新1、出示图片。
课
2、今天学习新课《学无止境》。
1、借助拼音,自读名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自读、默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正音正
读,学习课
文
则名言,要读出名言的韵律。
1、全班配乐齐诵读两正确朗读、记诵课文内容。
3、小组合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名言。
2、学生比赛背诵自己4、、借助“说字解词”通过同桌交流,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联系生活经验,说这两句名言的意思。
并结合《诗文点评》说说喜欢的原因。
18、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诵读成果。教师做相应点拨
19、借助“诗文今译”“诗文点评”准确理解诗文意思。
6、自读与齐读相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进一步理解文本,诗文解读
第2课时
1、这两句古文你最喜
8、说说课文中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谈谈你的感受。
2、看视频,用名言。
欢哪句?说说理由。
1、学习了本课以后,你所了解的百工有哪四、温故知
些?
新
2、以小组为单位,互
1、说一说你对“思不如学”的理解。
相交流,说一下你最
了解的一种技能。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古代技艺的记载?
14、教师小结。
通过搜集,与同学一起交流。
五日积月
累
六总结全
文,有效提升
全班朗读诗句。
四
年级
传统文化
教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西岗镇祝陈小学
课题:硕鼠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二、教学重点:
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
“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
“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5、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
6、汇报,师适时点评。
7、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8、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9、讨论: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10、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五、板书设计:
硕鼠
“女”通“汝”:你。
“贯”:侍奉。
六、教学反思:
下午上课时,由于对教案的不熟悉,我有些反应不过来,不过好在课件弥补了这个缺陷,重点也相对突出,所以总体效果要比原来的教案好很多。学生们对于主题的把握也很到位,只是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人,感觉调动不起大部分学生。
课题:2、黄鸟
一、教学目标:
1、上网了解《黄鸟》的故事背景,认识古代殉葬的残酷制度。
2、阅读并背诵《黄鸟》,根据译文了解《黄鸟》表达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阅读并背诵《黄鸟》,根据译文了解《黄鸟》表达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了解《黄鸟》的故事背景,认识古代殉葬的残酷制度。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一篇文章“黄鸟”。
2、介绍《黄鸟》的故事背景。
先秦时期秦国有很有作为的君主,名叫秦穆公,他西逐犬戎,东扩晋土,使秦国的国力空前强大。但是他死的时候却采用了活人殉葬制度,把当时秦国的三位勇士子车氏三兄弟奄惜、仲行、针虎都殉葬了。秦人哀悼这三兄弟之死不得其所,所以作《黄鸟》哀悼。
3、阅读《黄鸟》
根据译文,欣赏《黄鸟》,小组交流,了解这篇文章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残酷的旧社会制度。
4、课下搜集《诗经》的其它作品中的名言来欣赏。
5、小结:有什么收获?
先秦时期秦国有很有作为的君主,名叫秦穆公,他西逐犬戎,东扩晋土,使秦国的国力空前强大。但是他死的时候却采用了活人殉葬制度,把当时秦国的三位勇士子车氏三兄弟奄惜、仲行、针虎都殉葬了。秦人哀悼这三兄弟之死不得其所,所以作《黄鸟》哀悼。
6、阅读《黄鸟》
根据译文,欣赏《黄鸟》,小组交流,了解这篇文章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残酷的旧社会制度。
课下搜集《诗经》的其它作品中的名言来欣赏。
7、小结: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2、黄鸟
《左传·文公六年》
子车:复姓。
奄息:人名。
六、教学反思:
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课题:《韩非子》
1、《买椟还珠》
一、教学目标: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二、教学重点: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三、教学难点:
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四、教学过程:
1.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2.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
3.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4.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5.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6.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7.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五、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
寓言的特点
楚人的做法
支持
反对
六、教学反思:
在以后的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带给自己思维上的定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教材,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学生现有的能力为起点,将课堂的设计真正能和学生融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积极给予意见和鼓励,灵活把握课堂动态,重点更突出一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体会到并当堂融入。
2、《曾子杀猪》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3.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所有会认会写的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2.通过学文,感悟做人要诚实守信、表里如一。
四、教学过程:(小四宋体)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前几天我们学习一些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春秋时期的名人--曾子,介绍曾子,认识“曾”字。
2.齐读课题,读准“杀”字,注意翘舌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并且在每段前面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3.师范读课文。
4.分小节读课文。学生互动评价。
5.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四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想办法记住生字的形。形近字区别法识记“买--卖”“阻--祖”;同音字区别“园—原”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课题:第三单元名胜佳境
8、三孔(1)、孔府
年
级
单元课第
教学目标
完成“活动广角”的思考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了解孔府概况,熟读古诗。
合作完成思考题
教师、学生课下收集孔府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诗画揽胜
1,自由朗读《五柏抱槐》
2,借助字典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交流古诗意思
4,介绍作者
5,教师范读,学生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
二、温馨点击。
教师讲解孔府概况
三、活动广角。
四
学科
传统文化
教师
第三单元第8课
鲁鹏
总序号
1-21-2第几课时
1、使学生了解孔府的概况;2、熟读文中两首诗;3、合作
1、自由练读古诗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班级朗读比赛
4、全班评价,评选优秀
四、全班总结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诗画揽胜
1,自由朗读《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2,借助字典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交流古诗意思
4,介绍作者:李隆基
5,教师范读
6,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比赛,评价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府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对比对联,讨论交流
2、教师小结
3、讲解“贪照壁”讨论:主人建贪照壁的用意何在?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1、孔府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衍圣公府
全称“袭封衍圣公府”
73300平方米480余间
三路布局
七进院落
教后反思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或“圣府”。位于曲阜市中心,西与孔庙毗邻,是孔子后代长子长孙居住的地方,也是历代衍圣公的衙署和私邸。初期的孔庙仅有孔子故宅三间,其后裔在简陋的故宅中奉祀孔子,依庙建宅。而当今的孔府,则是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才逐渐发展扩大形成的。
课题:第三单元名胜佳境
8、三孔(2)孔林
年
级
单元课第
教学目标
孔尚任;3、完成“活动广角”题目;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了解孔林,熟读《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合作讨论完成“活动广角”
教师、学生搜集有关孔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1、学生自由朗读《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2、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交流古诗意思,教师适当补充。
4、教师简介作者:【唐】张说
5、学生练读。
6、教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7、朗读比赛,全班评价。
二、温馨点击。
1、学生交流有关孔林的资料。
2、仔细阅读细细品味文本。
四
学科
传统文化
教师
第三单元第8课
鲁鹏
总序号
31第几课时
1、了解孔林的概况,知道有关典故;2,了解“思堂”及
3、了解孔林相关知识,对孔林有进一步的认识。
4、教师补充资料。
5、小结。
三、全班总结。
板书设计
2、孔林
宣圣林
至圣林
3000多亩7.5公里2400余年
人造园林
教后反思
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孔林对于研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丧葬风俗的演变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题:第三单元名胜佳境
8、三孔(3)孔庙
年
级
单元课第
教学目标
若;4、完成活动广角的两个思考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了解孔庙概况
了解古诗及其作者
教师和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二、阅读诗画揽胜之乾隆描写杏林的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
2、质疑问难,交流。教师简介作者及背景。
3、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练习朗读,同桌互读。
5、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6、有感情的朗读。
7、班级评价。
三、温馨点击。
四
学科
传统文化
教师
第三单元第8课
鲁鹏
总序号
5-61-2第几课时
1、熟读两首古诗;2、了解孔庙概况;3、了解乾隆及郭沫
1、出示孔庙的相关图片,学生欣赏。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庙有进一步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
出示有关孔庙的知识填空,指生回答
五、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有关孔庙的小知识。
2、齐读乾隆描写杏林的诗句。
二、学习诗画揽胜之《游孔庙》
1、学生自由朗读。
2、质疑问难,交流。教师简介郭沫若及作诗背景。
3、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练习朗读,同桌互读。
5、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6、有感情的朗读。
7、班级评价。
三、活动广角。
1、教师讲解“金声”和“玉振”的意思。
2、出示孟子的话“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始条理也。”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读熟,理解意思。
4、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金声玉振坊图和文的关系?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五、班级总结
板书设计
3、孔庙
乾隆
郭沫若
21.8公顷104座466间1250株2000块
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北京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
教后反思
孔庙的建筑效果是通过建筑群整体所造成的环境去烘托孔子的丰功伟绩和儒学圣教的高深博大。因此,孔庙建筑的艺术表现力首先是它的总体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个体建筑的处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第三是个体建筑的细微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
课题:9、长江
(1)长江之歌
年
级
单元课第
教学目标
四
学科
传统文化
教师
第三单元第2课
鲁鹏
总序号
7-81-2第几课时
1、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印象;2、熟练阅读《长江万里图》和《卜算子》,了解作者;3、会唱《长江之歌》,背诵《卜算子》;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了解长江概况
会唱《长江之歌》,背诵《卜算子》。
多媒体、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简介长江。
二、阅读诗画揽胜。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2、同桌互读,质疑问难
3、查字典解决不懂得字。
4、交流诗句的意思
5、教师小结
6、有感情的读,班级评价
三、简介作者
四、总结回顾:背诵《卜算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生背诵《卜算子》
2、集体背诵
二、交流有关资料
1、长江
2、诗词
(学生自由说,)三、学唱《长江之歌》
1、多媒体出示《长江之歌》的MTV2、学生欣赏学唱
3、小结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9、长江
(1)长江之歌
《长江万里图》
《卜算子》
母亲河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颂之情。这首诗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长江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该节侧重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该节长于抒情。
课题:2、巴山蜀水
年
级
单元课第
四
学科
传统文化
教师
第三单元第9课
鲁鹏
总序号
9-101-2第几课时
1、熟读并整理抄写本课描写长江三峡的三首诗;2、了解陈教学目标
子昂、李白、陈毅相关资料;3、了解三峡的风景特点;4、完成活动广角。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熟读古诗
了解古诗意思及三峡风景
教师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诗画揽胜。
1、了解长江上游是巴蜀之地。
①出示地图,了解巴蜀
②多媒体课件:三峡风光
③学生交流体会
④教师小结
2、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唐
陈子昂)
①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②学生质疑问难
③生交流古诗意思
④教师介绍作者:陈子昂
⑤共同体会古诗意境
二、温馨点击。
1、仔细阅读细细品味。
2、欣赏陈毅诗句。
三、总结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齐读《渡荆门望楚》
二、阅读诗画揽胜
学习李白《上三峡》
⑴自由读,画出不懂的地方
⑵交流,质疑问难
⑶同位交流古诗意思
⑷班级交流
⑸简介作者及背景
⑹学生体会古诗意境
三、活动广角学习
1、对照地图查找三峡景区。
2、了解流来观的图片及对联。
3、整理描写三峡的古诗文。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巴山蜀水
陈子昂《渡荆门望楚》
李白《上三峡》
教后反思
巴、蜀指四川一带。巴山指的是川东和重庆一代的山区,丘陵较多,蜀水指的是川西一带的成都平原地区江河纵横,河道非常多。两种文化长期交融贯通,被称为巴山蜀水。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白诗里与《上三峡》相映成趣的是《下江陵》(《早发白帝城》),后者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名篇。《上三峡》写于诗人流放途中,诗中描写巫山险峻,巴水纡曲,舟行迟迟,愁令发白。流放者唯觉逆境难熬,心情愤懑,壮丽风光为之减色。
课题:3、古楚风光
年
级
单元课第
四
学科
传统文化
教师
第三单元第9课
鲁鹏
总序号
11-121-2第几课时
1、使学生了解长江中游的名胜;2、熟读《黄鹤楼》和《念奴教学目标
娇-赤壁怀古》并背诵;3、了解《游泳》;4、了解作者、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熟读古诗歌,了解诗意、作者
教学难点
背诵并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阅读诗画揽胜。
二、自学崔颢诗《黄鹤楼》。
⑴自由朗读
⑵小组质疑
⑶交流
2、借助注释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交流诗句意思
⑵小组说话,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
三、温馨点击
1、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古诗有进一步的认识。
2、交流
三、活动广角。
背诵崔颢诗《黄鹤楼》
第二课时
10、复习导入
(2)指生背诵《黄鹤楼》。
(3)齐背
二、阅读诗画揽胜。
1、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⑴自由朗读
⑵小组质疑
⑶交流
2、借助注释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交流诗句意思
⑵小组说话,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
三、温馨点击
1、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古诗有进一步的认识。
2、交流
三、活动广角。
1、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2、写下《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朗读毛泽东《水调歌头
游泳》。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4)古楚风光
黄鹤楼
赤壁
崔颢
苏轼
毛泽东
教后反思
长江中游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黄鹤楼和赤壁在历史上比较有名,据说李白登临此楼,也是诗性盎然,当他发现崔颢的诗后,连称“绝妙。”
课题:4吴越音韵
年
级
四
学科
单元课第
传统文化
教师
鲁鹏
总序号
第几课时
113第三单元第9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下游。2、熟读《临江仙》,了解作者,体会古诗意境。3、学唱《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长江下游
教学难点
熟读《临江仙》,了解作者,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赵维烈《南乡子
登燕子矶》、杨慎《临江仙》。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万里长江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诗配画。
2、搜集三首与南京、扬州、镇江这三处地方有关的古诗词并朗诵给同学和老师听。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4、吴越音韵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后反思
万里长江,滚滚东流,经历了无数朝代的变迁,今日依旧“一江春水向东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谱成歌曲后,古音渺渺,令人深思。
课题:1、字谜
年
级
单元课第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四
学科
传统文化
教师
第四单元第10课
鲁鹏
总序号
141第几课时
使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字谜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组成形式
培养对字谜的兴趣
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两个谜语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潘
何)
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张)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谜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试猜字谜
三星斜带一钩月(心)
雁阵三行,时斜时横(丛)
点水蜻蜓款款飞(汗)
驴高栏低(骗)
2、搜集字谜,互相考一考
板书设计
1、字谜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
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
教后反思
谜语,老少皆宜。多种多样,生动有趣。
课题:2、画谜
年
级
单元课第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四
学科
传统文化
第四单元第10课
教师
鲁鹏
总序号
151第几课时
使学生了解画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画谜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画谜的特点、组成形式
培养对画谜的兴趣
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三个谜语
①春节
②一触即发
③汆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画谜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故事《秦少游猜谜》,猜谜底
2、读《唐伯虎卖画》,猜字谜
3、学生自己试着出画谜。
板书设计
2、画谜
《秦少游猜谜》、《唐伯虎卖画》
教后反思
文章中有很多古人的幽默故事,先让学生体会一下古人的幽默和机智,然后和同学们都来找找,开个小故事会。这样设计也不错
课题:1、农谚篇
年
级
单元课第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四
学科
传统文化
教师
第四单元第11课
鲁鹏
总序号
161第几课时
使学生了解农谚的特点,培养对字谜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农谚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字谜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搜集、积累部分农谚。
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读原文,了解什么是农业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谚语的定义。
知道农业谚语与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广角
1、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读读背背几个农业谚语。
3、交流整理搜集到的谚语。
板书设计
1、农谚篇
二十四节气歌
教后反思
学生了解谚语的定义,知道农业谚语与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培养学生对字谜的兴趣
课题:2、学志篇
年
级
单元课第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四
学科
传统文化
教师
第四单元第11课
鲁鹏
总序号
171第几课时
使学生了解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制作谚语卡片。
使学生了解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制作谚语卡片
教师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朗读文中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谚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谚语,谈感想
2、讲故事,背谚语
3、制作谚语卡片
4、填写表格。
板书设计
2、学志篇
谚语
名人名言
教后反思
学生学习了解了有关于学习和立志的谚语和名言,并且制作了卡片,收到了励志教育。
四年级下册
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本学期将继续学习六——十单元。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当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诗词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
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经典文化有了一定的积累,对祖国的灿烂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学习中兴趣浓厚,希望能了解更多的文化特色。但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却很少,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主要在此。另外,部分学生的背诵能力不太强,当堂背诵两首古诗做不到,课下的巩固常常跟不上,积累得会比其它学生少一些。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活跃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利用课前、路队等小时间段朗读、背诵古诗文,以利于积累。
五、课堂教学改革设想及安排
1、加强诵读训练,做好积累。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生活中主动积累有关资料和信息。
六、个人继续教育安排和打算
1、平时注意积累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资料,深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课堂内容。
2、多种途径备好课,为学生呈现精彩的课堂。
七、教学进度:
第六单元备课
主备:
备课组成员: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1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9古诗两首》(《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离别诗的情感表达,体会离别之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
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具、学具:
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7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李益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别来沧海事,教学反思:
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称名忆旧容。秋山又几重。
第18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重别周尚书
(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简介作者。
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重别周尚书
(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教学反思: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第19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
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做一做
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送
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数声风笛离亭晚,教学反思:
杨花愁杀渡江人。君向潇湘我向秦。
第七单元备课
主备:
备课组成员: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20古诗两首》(《塞下曲(节选)》和《秋望》)、《21古诗两首》(《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22古诗两首》(《塞上听吹笛》、《征人怨》)。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我国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和豪迈的情感表达,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
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具、学具:
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20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下曲》(节选)和《秋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了解《塞下曲》(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塞下曲
(明)谢榛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教学反思:
第21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从军行七首
(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链接:
了解火焰山名字的来历。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从军行七首
(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教学反思:
看君马去疾如鸟。
第22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简介高适
高适,河北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高岑”。他的诗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
了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说一说
唐代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歌非常多,查找资料,说一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代表作。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备课
主备:
备课组成员: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本单元将进行“对外交流”的教学,分别是《23丝绸之路》、《24玄奘取经》、《25鉴真东渡》、《26郑和下西洋》。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名臣的气结和功绩。
2、感受他们的智慧,体会他们的坚毅和慷慨豪迈。
3、赞美他们流芳百世的事迹。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有关历史名臣的故事。
2、搜集资料,引导学生对历史名沉闷的作为和气节产生憧憬和赞颂。
教学难点:
学习本单元,以自学为主,查阅资料,集体交流为主,通过讲故事等活动,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贤臣、良士,了解他们的才智,传承民族气结,弘扬民族文化。
突破方法:
查阅资料,想象呈现,交流讨论。
教具、学具:
人物、事件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23课
丝绸之路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表演: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二、小结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的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
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幻灯:建筑,绘画,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总结:
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道,也是一条友谊
之道。
四、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
(幻灯)总结: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舍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幻灯,亚欧大陆桥的简介,线路图)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30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六、教后反思
第24课
玄奘取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
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法功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
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六、教后反思
25、鉴真东渡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日本的概况。知道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与我国交往频繁,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能在地图上指认北海道、本州、四国、九洲和首都东京。
2、感知日本是我国的邻国,与我国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3、通过对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让学生懂得:为了共同繁荣和世界进步,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说说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什么?学生交流:《茉莉花》。会唱的同学一起跟唱。(《茉莉花》是全国人民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还曾经被意大利作曲家用于歌剧的编排中。)
2.再让学生听另外一段美妙的音乐。能听出这是哪国的民歌?(日本《樱花》)日本是个樱花之国。日本人喜欢结伴到郊外欣赏烂漫的樱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出示:日本的樱花的图片。
过渡:日本是我国的邻国,与我国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师述:唐朝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冒盛,是世界上十分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近邻交往频繁。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3.
唐朝的鉴真和尚是谁?他为什么六次东渡日本呢?让我们来听一段故事。
(多媒体出示鉴真东渡的录像)感受一下鉴真东渡事迹。
4.
交流: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5.
小组讨论交流,了解6次东渡。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第四次和第五次分别从福州和扬州出海,都没有成功。而且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5年,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毅然决定再度出航。终于如愿地踏上了日本的土地。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763年5月初6日在日本圆寂,终年76岁。)
6.小组讨论:为什么鉴真5次东渡失败后,还要进行第6次东渡?
鉴真东渡获得成功说明了什么?
鉴真到日本后做了哪些事?
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了哪些贡献?
7.学生交流
师小结:我们从日本的建筑、民族服装、文字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痕迹。鉴真东渡不仅弘扬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建筑、雕刻等知识,深深影响了日本的文化。他是个了不起的友好使者。我们要向鉴真学习,为中日友好作贡献。
二次备课:
鉴真大师在日本备受尊崇,为日本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鉴真大师还将唐朝的建筑、雕塑艺术传到日本,特别是后者,形成了日本雕塑史上重要的“唐招提寺派”。在传播汉语言文学乃至书法方面,鉴真大师等用唐音说法,这对日语中始终保存唐音是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另外,鉴真大师对日本医药学也有重大贡献。
我们完全可以说,鉴真大师和弟子的影响遍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鉴真大师,根本就无法想象日本文化会是什么一个样子。
扬州是鉴真的出生地和弘法地,大明寺则是鉴真长时间驻锡的本寺,这里更是鉴真东渡的始发地——此时此刻,我仿佛看见鉴真大师的慈悲目光,穿越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正在凝望着我们。
26、郑和下西洋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
阅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比较、分析开放政策与闭关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知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闭关锁国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2、能力要求:培养运用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壮观景象。
2、阅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
3、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
4、比较、分析开放政策与闭关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有关郑和下西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对外开放是我国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的一个条件的观念,是我们每一个未来的建设者都应具有开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我国明清时期从开放走向闭关的原因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投影仪
《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光碟一张(或相关录像)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同学们,咱们祖国在历史上有很多时候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各个强大时期的表现都有所不同。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片子:
(投影仪)(播放《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片段,约2分钟)
二、新授:
在这段片子里,给我们讲了明初时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出发点。
1.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介绍过的我国造船业发展的情况。
(学生回答。要点:三国、宋、元等时期的造船业的情况)
2.咱们知道,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之一,当时对外交往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活跃、开放等)
3.唐朝对外交往情况呢?举两个例子。(学生回答:唐僧西天取经、鉴真东渡等)
到了明朝,对外交往又有我们前边看到了郑和下西洋。可见,在我国历史上,强盛时期的朝代在对外交往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开放。但是同学也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鸦片战争,这说明了我国在鸦片战争时国力已经衰落,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一原因。
三、学生阅读讨论:
郑和下西洋
闭关政策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形成的。我们通过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国家开放与否,与国家的强盛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当然希望国家强盛以稳固政权,但当国家强盛与政权的稳固与开放发生矛盾时,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四、总结:
在明朝时期,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正是由于清朝初年闭关政策形成后,使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中断了,我国逐渐开始落后。到了十九世纪,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就处于了被动挨打的地位。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我国历史上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的原因和简要过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我们从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优良传统;从国家对外态
度由开放到闭关锁国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可以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用的借鉴。
27、玉器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的:
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了解玉哪方面的故事?
指名说说
二、新授:
板书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
以玉组词
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
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
选择一玉器进行鉴赏练习
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反馈:结合图例引导学生说说答案,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含义,重点讲授“君子比德于玉”
进行鉴赏练习,说说艺术风格和喜欢的原因。
三、总结:
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瀚,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玉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德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增添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
四、作业:
选一图进行鉴赏练习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备课
马红梅
第三单元
名胜佳境
三孔
1、孔府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孔府。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府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李东阳撰写、的对联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2、孔林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林。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张说诗《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思堂上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孔林的典故。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3孔庙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孔庙。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乾隆皇帝及郭沫若诗句。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庙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金声玉振坊图和文的关系?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长江
1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印象。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杨基诗《长
江万里图》、李之仪词《卜算子》。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李之仪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李之仪的《卜算子》?2、学唱《长江之歌》。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2巴山蜀水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上游诗。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了解长江上游是巴蜀之地。
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荆门望楚》(唐
陈子昂)、《上三峡》(唐
李白)。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
欣赏陈毅诗句。
三、活动广角。
1、对照地图查找三峡景区。
2、了解流来观的图片及对联。
3、整理描写三峡的古诗文。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3古楚风光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长江中游的名胜。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苏轼词
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两首诗词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崔颢诗《黄鹤楼》?
2、写下《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朗读毛泽东《水调歌头
游泳》。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4吴越音韵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下游。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欣赏赵维烈《南乡子
登燕子矶》、杨慎《临江仙》。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万里长江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诗配画。
4《念奴娇
2、搜集三首与南京、扬州、镇江这三处地方有关的古诗词并朗诵给同学和老师听。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四单元
艺术乐园
谜语
字谜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字谜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两个谜语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潘
何)
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张)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谜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试猜字谜
三星斜带一钩月(心)
雁阵三行,时斜时横(丛)
点水蜻蜓款款飞(汗)
驴高栏低(骗)
2、搜集字谜,互相考一考
搜集部分字谜。
2画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画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画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三个谜语
①春节
②一触即发
③汆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画谜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故事《秦少游猜谜》,猜谜底
2、读《唐伯虎卖画》,猜字谜
3、学生自己试着出画谜。
谚语
1农谚篇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农谚的特点,培养对字谜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读原文,了解什么是农业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谚语的定义。
搜集、积累部分农谚。
知道农业谚语与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广角
1、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读读背背几个农业谚语。
3、交流整理搜集到的谚语。
2学志篇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制作谚语卡片。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朗读文中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谚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谚语,谈感想
2、讲故事,背谚语
3、制作谚语卡片
4、填写表格
第1课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故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
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生:关塞、边塞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课件出示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生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师: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生:万里长征
3、师: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
生:边塞远;时间长。
4、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生:人未还
5、师: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生: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资料:(课件出示)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师:——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师: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
生: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师: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
生:凝重
师: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同情征人。
师:该怎样读呢?
生:同情。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
师: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师: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生1:对征人:??
生2:对战争:??
9、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生2: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
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生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生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师: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生5: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
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师:对朝庭的失望
生6: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师: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师: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2、江南春
教学目标: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方法,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教学用时:0.5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分组举行小型诗歌朗诵赛(侧重写景方面的诗)
2、点击课件出示配景诗《江南春》,板书课题:江南春
(师)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大家对江南应该并不陌生,能不能回忆一下,哪些诗人曾带我们游览过江南的美景?
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江南的诗词。如《忆江南》《泊船瓜洲》等。
3、(师)
“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春景的诗词。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等。
4、(师)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
(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朗读,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点击课件,出示景——诗——配乐朗读。读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表达。)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注意读准生字的音,观察生字的形,老师随机点拨提醒学生生字的音、形跟哪些字的音、形易混,注意读正确、写正确。然后抽读,齐读。
3、(师)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
啼莺
绿树
红花
水村
山郭
酒旗风
寺庙
楼台
烟雨
4、(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辽阔的千里江南
黄莺在欢快地歌唱
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傍水的村庄
依山的城郭
迎风招展的洒旗
数不清的寺庙
迷蒙的烟雨
5、(师)想像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春景图?(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
“千里”
之内,处处杂花生树、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三、理解诗意,感悟情
1、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你猜测杜牧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呢?这种心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2、学生有的认为杜枚是愉悦的,有的认为他当时是有些伤感的,结合课文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展开辩论。
3、(师)诗人在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地忧虑,他是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例举《夜泊秦淮》等诗进一步说明)
板书设计:
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书湖阴先生壁》教案
教材简析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汇报交流:
(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6.再次,感情朗读。
7.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4、《惠崇·春江晓景》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惠(huì)、崇(chóng)蒌蒿(lóu,hāo)豚(tún),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会正确流利感情地吟诵古诗,体会古诗的语言美。让学生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古诗说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和深远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上先出现一幅春江晓景的图片。
2.加入作者苏轼的简介。
3.生字词及古诗分别加入PPT幻灯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问题导入
同学们,春天有什么景象?你能用你的话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出事春江晓景图引入今天需要学习的课文。
2.教师先读一遍课文。
3.让学生自己朗读,借助字典或者同学之间相互认读的方式学习生字词。
4.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本课所需要学习的生字词。
5.教师认真反复的拼读每一个词,并让学生跟读、点名读、分小组读等方式来进行,并对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扬。
6.将多媒体课件切换到春江晓景,问学生图上出现的景物是不是在古诗中都有体现。学生回答完毕,再问:为什么图上没有出现河豚,而作者又写了“正是河豚欲上时”?
7.带着刚刚提出的问题开始讲解课文大意。
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如:为什么桃花只有“三两只”,为什么是“鸭先知”。
8.讲完整首诗之后,问学生,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图上没有出现河豚,而作者又写了“正是河豚欲上时”,引导学生向作品的深远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方面去解答。
9.总结学生的答案,并作出简单的小结。讲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0.通过对整首诗的学习,让学生再进行朗读,慢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1.布置作业:课后巩固生字词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己欲立而立人》教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背诵能力。
2、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与朋友同学共享成长进步的快乐。
学习重点:会背诵。
学习难点:理解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一单元的古诗还记得吗,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材诗文解析,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二)全课背诵
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
三、拓展
想一想,我们也处在生活和学习中,应该怎么办?
三、全课小节
第6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3、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
1、导入:孙叔敖埋蛇的故事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
?”
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引导(引导学生评价孙叔敖的品格,进一步引出文题——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
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
(2)
师生齐读,熟悉文本,找出本文的中心词——仁
(3)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思考问题。
A、“什么是仁”
B、“怎样才能达到仁”
C、“施仁后会如何”
3、文本解读:
(1)学生发言,解决问题。
(2)教师点评、明确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A、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陈秀金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三、拓展延伸
“仁”与生活
我们身边的“仁”;全民义务教育,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公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80后英雄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小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四、总结: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还有一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7、《亲其亲
长其长》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漆器的有关知识,感受中国古代漆器工匠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创造力。
2、欣赏精美的漆器图片,初步认识漆器在我国古代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漆器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过程:
一、阅读文本,点拨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初步弄清漆器的一般特点:漆器光亮洁净,易清洗,具有防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
了解漆器的用途:不仅可以用作生活器皿和家具,而且还应用于乐器、兵器、丧葬用具等。
二、欣赏图片,感受魅力。
指导学生欣赏漆器的图片,从色彩到象形逐步感受中国漆器的魅力。
虎座鸟架鼓:是我国古代漆器的代表,不仅代表着我国古代漆器的最高水平,而且体现了古代楚人的精神风貌和楚地的文化特色。
指导学生仔细欣赏这件漆器的造型特点,结合文章介绍和历史传说,使学生对古代漆器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查阅资料,拓展研究。
组织学生就漆器的工艺和文化交流查找资料,交流讨论,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究。了解漆器的工业复杂性,感受工匠的高超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创造力。
板书设计:
漆器
中国四大漆器:扬州漆器、平遥推光漆器、福州脱胎漆器、成都漆器
代表作品:虎座鸟架鼓
8、《仁者爱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领会“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
2、正确认识儒家的仁爱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
那么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
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
1、解字: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仁学”。
2、仁,就是爱别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儒家思想最精髓的东西,亦即讲“仁”。俗话说:“智者可赞,而仁者则可敬也!”
智者,是头脑聪明,善于了解别人的人。与智者相比,仁者的内心是温柔的,他不仅爱自己,更爱别人。仁者就像一位宽容慈祥的长者,他能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甚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所以,仁者更令人敬佩。
3、小结:由此可见,仁的本质就是爱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以人为本。
三、整体感知,理解“仁”的具体表现,感受仁者的温度。
1、在熟读的基础上,思考:品读三人的对话,想一想他们分别有怎样的人格特征?尝试以因声求气之法感受不同的人物情态。并思考师
生三人各言其志,有什么不同?
2、朋友则代表人际关系上的大众,这三者不就是芸芸众生的代表,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这种情怀在以下哪些章节中同样体现出来?
3、你感受到怎样的为人之道?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负责照管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当时情况下,一匹马的价值非常高。马棚失火,如果主人听到之后,首先开口就问马的情况,那是把财物放在第一位;首先开口就问是否伤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当然,人与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类,所以,在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应该先关心人的生命安全。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体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
4、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文情怀?
我们今天没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样,去参加人家的丧礼就连饭都不吃饱。但是,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有没有在人家的丧事中大吃大喝,猜拳行令,置人家的哀伤于不顾呢?
四、学习了论语中的“仁”,请同学们说说现实生活中的“仁”?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仁者爱人》,初步领会、感受了“仁者”的“爱人”情怀。捧读经典,一位具有人文关怀的,君子之风的孟子似乎正和我们促膝谈心。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儒家的仁爱观。
六、作业布置:
学习感受了“仁者”的“爱人”情怀后,搜集历史上关于“仁爱”的故事。
9、牛郎织女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用“原来”造句。
3.仔细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教学重点:
独立阅读课文,能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初读指导: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Ⅰ
3、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各小组按以上要求进行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朗读生字,正音。
2、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说说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4、思考本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小组讨论)
五、学习第二段:
1、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
2、老牛又讲了什么话?
3、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
4、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
5、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小组交流)
6、小结:善解人意的老牛离开了牛郎,分手前还留下了“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的话语,也给下文牛郎披上牛皮追织女打下了伏笔。
六、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2,指导书写。
2、有感情朗读课文。
10《孟姜女》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故事内涵,2、了解中国民间故事(传说)的特点。了解故事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民族心理。
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结合描写等表达方式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内涵。
难点:
了解中国民间故事传说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提问:同学们喜欢看中国民间故事吗?你看过哪些故事?吸引你的原因是什么呢?2、积累词语
晴天霹雳、杳无音信、天愁地惨
学生活动预设
说出看过的民间故事及喜欢的原因。积累词语。
二、内容理解。
1、通读课文《孟姜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进展情况,2、你喜欢孟姜女吗?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3、思考这则故事的所反映的思想内涵。
4、读完故事,有何感受?5、有哪些细节描写最生动,反映了什么?6、说说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有着怎样的语言特点?7、联系实际,思考民间故事在流传的原因及在现实社会当中存在的意义。
学生活动预设
1、读《孟姜女》,然后完成教师预设题。
2、寻找相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3、思考故事的思想内涵及民间故事流传的原因。
三、延伸拓展。
1、小结和评价学生的思路,总结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特点。
2、补充简介名著名作
3、根据故事的进展情况撰写15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四、进行小结
总结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
第11课《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我们感到幸福,因为我们有爱的包围;我人感到快乐,因为我们有爱的感觉。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情感当中,为人朋友,我们感受着友情;为人子女,我们感受着亲情;在学校里我们又感受着浓浓的同学情,师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梁山伯与祝英台》,出示课题。
2、齐读课题。
3、课文介绍。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
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
二、初读课文,掌握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A学生自己读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者问老师、同学。
B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读文。
学生之间纠正、评价。
C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说。
学生之间相互补充。
三、说感悟。
四、全文总结。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通过祝英台女扮男装并且主动向梁山伯示爱的故事情结,能更深一步地体会古代社会中女性大胆追求真爱、渴
望美好爱情的个人情感。梁祝的爱情悲剧,使人们认真思考包办婚姻制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为改善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梁祝的传说主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间文化的积淀,代表了民间文学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诸城的梁祝传说之所以久传不衰,多具魅力,其原因不仅因为梁祝是诸城人,更因为它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体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千百年来,这种力量一直鼓舞着人们向一切为了私利而破坏世间的美好的顽固邪恶势力作斗争。
12、《白蛇传》
教学目标:
1、认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初步感知文房四宝在古代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感受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制作工艺,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文房四宝各自的起源和制作历史。。
教学难点:了解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为代表的文房四宝的特点,了解它们制作工艺的高超。
教学过程:
一、了解笔、墨、纸、砚
笔、墨、纸、砚是我国传统的书写工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古以来,中国的书画家们写诗作画离不开笔墨纸砚,人们就把这四种文具称为“文房四宝”。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制作文房四宝的名手,他们制作的笔、墨、纸、砚品种十分丰富。宣纸、徽墨、湖笔、端砚是文房四宝中著名的代表。
二、分类介绍笔、墨、纸、砚
组织学生读一读书中的相关介绍,说一说课文中的传说和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分小组讨论认知和感受。
请学生读一读文中的诗歌,大致了解,不作细致推敲。
三、拓展活动
练一练:借助工具书,将下列关于纸的成语填写完整。
纸上谈兵白纸黑字跃然纸上挥毫落纸
查一查:鼓励学生查一查“四大名砚”的产地和特色。
资料展示: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红丝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板书设计:
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13、《国画浅说》教案
学习目标:
1.欣赏现代优秀画家的山水画,激发学生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创作欲望。
2.学习山水画的构图特点及远景近景的不同画法,初步学会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提高绘画能力。
学习重点:
欣赏现代优秀画家的山水画,激发学生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创作欲望。
学习难点:
学习山水画的构图特点及远景近景的不同画法,初步学会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提高绘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画树引入山水画的新课内容。
2.板书课题:学画中国画————山水
三.讲授新课:
1.山水画: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三大画种之一(山水、花鸟、人物)具有几千年历史。
2.欣赏画家作品:分析三种不同风格
3.技法讲解:
(1)勾:
(2)皴:边演示边讲解(放录像小结)(3)擦:
(4)点:
(5)染:
4.出示范画,学生欣赏:
5.教师:“山水画是作者通过笔墨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不同的人对大自然的感受必然不同,抒发情感方式也不同,所以会出现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表现方法,不同的内容。我们虽然年龄小,但同样热爱着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每个人对风景的感觉体会都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只要大胆的构思大胆地表现,在白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技法及画书的技法都掌握住,运用好,也能画出一幅生动的山水作品。”
6.山水画的构图:远景
近景
7.技法:先用勾、皴、擦、点、染的方法具体的画出近景,在用简略的勾、皴、或渲染方法画出远景。
8.黑板演示,学生观察步骤方法。
四.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1.根据自己的理解,参照范画,画一幅山石。学习技法。
2.可以先在报纸上练习外型。
五.课堂小结:
1.作业展示,讲评。
2.收拾用具,注意卫生保洁。
附:板书设计
学画中国画————山水
第14课、常见题材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水墨画的用笔、用墨方法,掌握用笔墨表现的技巧。
3、培养学生运用水墨表现生活,美化生活。
4、丰富我活动中心的艺术活动,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5、让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参加各级比赛,为活动中心争光。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学画兴趣,了解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熟悉毛笔性能,了解用笔的正、侧、卧、逆、散的不同方法和效果,学会简单的调墨调色。教材应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绘制容易的事物如水果、蔬菜、鱼虾、小动物等。教学方法应用易表现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愉快地绘画,采用讲解示范,学生跟画的方法为好。讲解力求生动、形象、直观,把深奥难懂的理论形象化,可用编顺口溜、童谣的方式。
第二阶段:学习应转到基本技法的训练上来。花鸟画的基本功主要是笔墨,笔墨的锻炼可以从梅兰竹菊入手,由此推及其它花卉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梅有了一定基础,再学习杏花、桃花、李花、海棠就不会觉得其难;有了画兰花的基础,再学习水仙、蝴蝶花、萱花就方便多了;有了画竹的经验,再学习天竹、芦草、杂草就比较容易;同样画好了菊花再画月季、牡丹、芍药等就非常省力。因为他们的形象结构有共同之处,表现技法自然可以互通,梅兰竹菊可选一
至二种集中力量学习作为第一步的基础,等有了一定笔墨基础,举一反三学习其它花卉,结合学过的小动物组成完整的幅画,学梅兰竹菊可以用《芥子园》、《梅兰竹菊画谱》作为教材。第二阶段的教学方法仍然以示范讲解跟画为主,采用实物同范画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物讲解花卉的形体结构、生长规律,并对照范画简述笔墨的表现技法。此阶段学习相对比较枯燥,厌学现象也以这学期为多,教师应讲一些历代画家的学画故事,如:郑板桥的一辈子写兰竹石、李可染的“废画三千”等,激励学生学画热情,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另外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术活动,如组织参观画展,进行单元比赛,让学生制作贺年卡、书签送给老师家长等活动,在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满足的同时,欣赏水平和基本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第三阶段:
教学内容应该是大量的花卉鸟类,运用写意花鸟画的各种技法,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达到能对范画独立临摹,结合写生为创作作准备。书法学习进入结体学习阶段。教材安排应按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先简后繁的原则,花和鸟穿插教学。花卉学习一般从草本花卉到木本花卉再学习蔓本、藤本花卉、翎毛、走兽、草虫、树石、器物,应选择学生熟悉的东西。教材可选用各家各派课徒稿等。教学方法采用单元教学方法。采用示范跟画、临摹、写生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每一新的内容要安排一周以上时间,争取学一种、会一种,鸟类画法以小写意为主,花卉、树石等根据不同题材不以小写意为囿。
第四阶段:
教材安排以写生、创作为主。培养学生对诗的欣赏能力,传授诗书画印的有关知识和落款盖印的常识,欣赏历代名画,书法学习进入临帖阶段。
教学方法采用单元教学法。一个题材从学习、临摹到写生创作为一个单元。如荷花学习单元可采用先学习荷花、叶子的各种画法,再临摹以荷花为主体的各种范画,再现场写生,根据大量不同的写生稿,用写意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创作出不同构图、不同效果的作品来。教师辅导以巡回指导为主。单元题材的选择可根据不同季节和具体条件来决定。要注意创作时配景的选择和搭配。培养学生诗的欣赏能力,可同欣赏名画结合起来。历代名画中的诗意图是很多的,另外可采用教师出题,让学生创作诗意图的办法。中国画并非成年人的专利。只要合理安排教材,按学习、临摹、写生、创作的进程,采用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取法乎上,循序前进,儿童在写意花鸟领域里也是大有可为的。通过一年系统的学习,学生的绘画能力和绘画知识都会有一个可观的积累,这为以后继续学习绘画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15《画坛故事》教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2、通过三个故事让学生明白,要想获得成功,天赋是一方面,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重点:会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难点:使学生明白要想获得成功,天赋是一方面,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再国画发展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著名画家的故事和传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读三个小故事吧。
二、品读故事
1、自由读三个小故事。
2、同桌互讲故事。
3、指名讲故事。
4、说说你从三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画家故事将给同学听。
四、小结:
课文中三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天赋或许是一方面,但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我们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要向古人学习,向名师学,向大自然学,“转益名师是吾师”。我们既要程序前贤、深入钻研,又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更要勤奋专注、锲而不舍并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进步、有所成。
第16课
《名作撷英》
教学目标
:
1、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学会欣赏并能够分析理解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
2、在欣赏观察中由浅入深,层层分析总结中国古代绘画绘画方式、绘画形式以及艺术特色等
3、感受中国古代绘画的丰富多彩,更加热爱中国传统绘画;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绘画“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运用“以线造型”、“以形写神”的艺术特色分析作品
教法:
采用引导观察、分析讲解、提问法、总结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美术作品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媒体:
幻灯、课件(视频、音频、动画)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如演示、示范、动手实践等。媒体来源:包括自制、媒体下载、课堂作品等。
教学流程:
环节一:
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1、提问:学过的美术鉴赏的知识都有哪一些?
学生挖掘记忆,通过思考并回答问题
2、带领学生预习新课内容,明
确学习目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浏览课本,参阅导学案,了解大致内容
(岩画、帛画、壁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环节二:
赏析作品,探究新知
1.中国绘画
方式——
勾勒
法与没骨法
①对比《鹳鸟鱼纹
石斧缸》VS《珍禽图》
根据教师提出的作品,进行比较,初步感受中国原始绘画的特点——简约;中国绘画的形式:勾勒与没骨
作品都是学生熟悉的作
品,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②同学们觉得原始
人类的绘画幼稚吗?
在纸上画出“鱼在水中游”,感受原始人类用绘画的方式交流、记录事件其实是“简约而不简单”
实践出真知,学生亲自体
验能够加深对原始绘画的认识
③引导学生从语言
元素分析中国的两种绘画形式的萌芽
欣赏《鹳鸟鱼纹石斧缸》,从语言元素考虑,得出中国绘画形式——勾勒法(勾线)与没骨法(鹳鸟)
引出中国绘画的特色——以线造型
2.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色——“以线造型”、“形神兼备”
①展示作品:
战国时期诞生了我国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
欣赏《龙凤仕女图》,小组从语言元素上讨论作品的最大特色,得出“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一大特征
通过教师引
导学生发现中国绘画独特的表现内容
②展示《历代帝王
图》与《步辇图》,提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等级森严,你能从画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地方来吗
欣赏《历代帝王图》与《步辇图》,感受人物画在鼎盛时期的独特魅力
回答问题:人物身高差异很明显,君王魁梧高大,侍者瘦弱矮小
通过作品的深入了解与分析,突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魅力,并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与社会、经
济、文化的关系
③引导学生深入分
析《步辇图》,结
合作品与学生回答,总结得出另一
艺术特色——“形神兼备”
欣赏《步辇图》;
分组讨论画面形象、布局、色彩、意图等方面;
小组发言,分析作品特色
3.认知
中国绘画的两种绘画形式——工笔与写意
《张卿子像》、《历代帝王图》、《捣练图》VS《渔翁渔归图》、《泼墨仙人图》
提问:这两组人物画的最大的不同
是什么?
学生对比作品,感受画面,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前一类型的特点是工整、细致、写实即工笔画;后一类型的特点
是:简练、夸张、变形
即写意画
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出新的知识,能够增强自信心,激发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环节三:
分析作品,巩固新知
展示:《文苑图》韩滉
并与语文学科相衔接,渗透文学知识(王昌龄《出塞》)
小组讨论作品《文苑
图》,自己总结出该作品的技法运用与艺术
特色,。
学生运用所学分析作品,做到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以此来突破难点
环节四:
拓展与提升
展示《敦煌莫高窟壁画》与乾陵壁画
利用课本、图书馆、画展以及周边资源开拓视野
联系生活
拓宽视野
环节五:
总结评价
教师评价:本节课的知识脉
络
学生自评:自我检测
多种评价方式是学生能够取长补短
板书设计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
一、绘画形式
《鹳鸟鱼纹石斧缸》
勾勒法
没骨法
二、艺术特色
以线造型
形神兼备
三、绘画技法
工
笔
写
意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2010-2011学年下学期)
备课人:许芳
刘晓薇
胜利锦华小学
全册备课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点:
1、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
2、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起止时间
2.21—2.252.28—3.43.7—3.113.14—3.183.21—3.253.28—4.24.6—4.8计划进度
17古诗两首
18古诗两首
19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
21古诗两首
22古诗两首
23丝绸之路
实际完成情况
清明节
备注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第六单元备课
4.11—4.154.18—4.224.25—4.295.3—5.65.9—5.135.16—5.205.23—5.275.30—6.36.7—6.106.13—6.176.20—6.246.27—7.17.4—
24玄奘取经
25鉴真东渡
26郑和下西洋
27玉器
28青铜器
29漆器
30文房四宝
31彩陶与黑陶
32唐三彩
33瓷器
34紫砂壶
欣赏与收藏
劳动节
儿童节
端午节
主备:刘晓薇
参加人:许芳
备课时间:2011年2月20日
教学内容:
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1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9古诗两首》(《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离别诗的情感表达,体会离别之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
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具、学具:
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7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李益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
伤感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教学反思:
先喜后伤
第18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重别周尚书
(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简介作者。
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重别周尚书
(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教学反思:
第19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
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做一做
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送
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备课
主备:刘晓薇
参加人:许芳
备课时间:2011年2月20日
教学内容:
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20古诗两首》(《塞下曲(节选)》和《秋望》)、《21古诗两首》(《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22古诗两首》(《塞上听吹笛》、《征人怨》)。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我国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和豪迈的情感表达,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
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具、学具:
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20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下曲》(节选)和《秋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了解《塞下曲》(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塞下曲
(明)谢榛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教学反思:
第21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从军行七首
(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链接:
了解火焰山名字的来历。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从军行七首
(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教学反思:
第22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简介高适
高适,河北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高岑”。他的诗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
了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说一说
唐代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歌非常多,查找资料,说一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代表作。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备课
主备:刘晓薇
参加人:许芳
备课时间:2011年4月2日
教学内容:
本单元将进行对外交流的教学,分别是《23丝绸之路》、《24玄奘取经》、《25、鉴真东渡》和《26郑和下西洋》。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对外交流”的四个主题事件。
2、能对照资料了解史实。
3、通过诵读,了解,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对外交流”的四个主题事件。
2、通过诵读,了解,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学难点:
相关热词搜索: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下册 传统文化 四年级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