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奋斗百年路论文(5篇)形势与政策奋斗百年路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形势与政策论文—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奋斗百年路论文(5篇),供大家参考。
形势与政策论文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形势与政策论文—民族团结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每一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每一个民族居住的区域都是祖国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每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进步,首先取决于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保持国家的统一,维护领土的完整,实现人民的团结,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只有民族团结,人民才能幸福安宁;只有民族团结,祖国才能繁荣昌盛;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
一、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古往今来,各种文明相互激荡,在历史的长河中奔腾不息;各种文明交相辉映,使世界绚丽多彩。不同的文明各具特色、各成体系、各有地域,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追求相近的理想目标——向往实现社会的平等、安宁、和谐、和平。(一)“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认为礼的作用,和睦是最重要的。他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题,深刻阐述了“和”不必一定要“同”,而“同”者也可能“不和”,以及善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的道理;实际上,孔子最早提出了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思想。在儒家看来,“同”并非“和”的先决条件,能在“不同”中求“和”才是最高的境界。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中国古代另一大思想流派道家提倡“天人合一”,即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在尊重与保护自然中谋生存,求发展。《礼记》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的理想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和睦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地等,但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的存在,但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秦汉以后,“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合”思想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往、吸收、融合,对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
下,减少摩擦、增进共识,弘扬“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向世界表明,不断发展的中国,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赢的“和合”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二)西方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尽管东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就和谐这个理念来说,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世界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此都有一定的认识;在西方文化中,“和谐”观念也有深厚的思想根基。西方早期朴素唯物主义认为,联系世界万物的标准就是和谐。西方人的“和谐”观是建立在“差异对立”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追求对立,对立产生和谐”。柏拉图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会从“无秩序变成有秩序”。而毕达哥拉斯则明确提出:“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西方早期的这种文化思想后来具体体现在西方民主的进程中。古希腊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民主制,几百年后的罗马相继出现了比较发达的民主共和制。近代西方哲学的主题,就是在理性指导下,通过遵从自然对立的必然性,使人的自我身心和谐,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康德首先提出:人为自然立法,实现人的自由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和谐。黑格尔则用辩证法进一步完善西方文明传统的和谐观念,认为:和谐的本质就是对立统一。正是这些文化理念,使得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社会形态逐渐形成: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奠定了西方和谐社会的法制基础;洛克等人设计的三权分立机制,确立了国家权力的运行的平衡;约翰·密尔等人对公权和私权的界定,形成了公民和政府协调相处的框架,最终,发展成为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现代西方自由社会的和谐文化理念。实现社会和谐也一直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向往的理想社会状态。把建立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目标,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体系中很早就有表述,特别是在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构建模式中,和谐社会成为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他在书中提出了空想的共产主义计划,认为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待遇平等,平均领取生活必需品,能使整个社会“和谐与自由”。马克思称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恩格斯设计的未来社会——“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蓝图中,处处闪耀着和谐社会的思想。比如,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和谐的同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在揭示社会主义建立的前提条件时,提出了发展生产力,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思想;在构想“自由人联合体”时,提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想;在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时,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相适应的和谐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思想;等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二、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今世界,约有3000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由多民族组成,几乎没有纯粹的单一民族国家。在多民族国家中,由各民族共同利益而构成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任何单个民族的利益,都必须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5000年辉煌壮丽的文明历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著名历史学家、民族教育家王锺翰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人民大众对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不了解,或者不能正确了解,怎么能叫他们热爱本国、本民族呢?从当代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来看,多民族国家的人民如果把爱本民族与爱祖国、爱兄弟民族对立起来,热衷于民族纷争,那么怎能去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呢?我国的前途命运需要我们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大家庭里的每个民族成员结合起来。我们要想建设好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加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本民族的历史的了解和热爱。”(《就民族史的教学和科研问题答》)(一)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从远古时期,我国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之上。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5000年来特别是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里,在各民族长期交往融合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秦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同时,我国从秦汉起就陆续在今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地设置郡县,在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在西北的羌地设护羌校尉,在东北乌桓地区设护乌桓校尉,历史上第一次把这些边疆民族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治理版图之内,奠定了尔后统一多民族中国疆域的基础。正如著名学者任继愈所说:“秦汉开创了支配中国两千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此后,统一成为主流,被认为是正常的,分裂被认为是不正常的。”隋唐时期在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基础上建立了比汉朝疆域更为广大、民族更为众多的统一格局。唐朝设立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设道、府、州或羁縻府、州,管辖中南和西南各少数民族。唐朝统一领导和治理下的各民族蓬勃发展,促进了唐朝国力的强盛和疆域的扩大。宋朝虽然先后与契丹族的辽朝、女真族的金朝长期并立,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交往十分密切。
元朝时,今天的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都在行省的管辖之下。设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台湾,同时在云、贵、川、康等民族地区设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统辖。清朝经过康、雍、乾三朝长达140多年的不懈努力,从东北、蒙古、新疆、西藏至我国南部、东部的整个地区,各民族都统一在祖国版图之内。清朝进一步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增强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综观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形成过程,其间既有全国统一时期,也有诸雄对峙割据时期。但统一是常态,每次分裂割据对峙之后,都使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制度越来越完善,参与统一事业的民族越来越多。而分裂是历史变态和迈向更高统一的过渡时期。凡在历史上促进中国统一发展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哪个民族,通常都被推崇为大英雄;而凡制造分裂的人,也无论他是哪个民族,都被贬斥为历史的罪人。总之,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各民族根本和长远利益之所系,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追求目标。(二)建立在兼容并蓄基础上的国家统一。地理条件殊异、民族成分众多的中国能凝结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广大的中国能成为世界上惟一从古到今始终保持统一格局和文明传统不断的国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得益于中国特有的地理条件。中国东面和南面是茫茫大海,西边是世界屋脊,西南是高山深谷,北面是无垠的戈壁和草原,四周皆有天然屏蔽,因而构成亚欧大陆上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一方面使先进的中部和东部农业民族区成为中华民族凝聚的核心,另一方面使中国历史上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和相互依赖性。这和欧洲农牧结合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此,无论是汉、唐还是元、明清,无论是汉族掌握中央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掌握中央政权,都离不开这一凝聚核心。第二,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制定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交流的政策。近代以前的其他世界文明古国,如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帝国、拜占庭帝国,主要是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之上,实行的又是对异民族的强迫同化政策,所以一旦军事力量削弱或瓦解,基础即随之动摇坍塌,统治便难以为继,无法再度促成统一的恢复。而中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华夷五方格局,称“五方之民”,构成“天下”,共称天下的观念和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历久弥坚。这种大一统是建立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礼记·王制》),即保证大政整齐、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多种族群、文化、语言、宗教兼容并存,共同发展。这就使得中国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学习,形成了中华民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特点,中华民族的共性日益增强,促进了祖国统一的发展与巩固。第三,经过历史发展和锤炼,形成了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世代传承的三个纽带: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的休戚与共的关系。从我国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来看,由于中国特有的地理条件,各民族之间很早就形成了经济文化上的互补互济和互相信赖的关系。无论是国家统一时期,还是暂时分裂阶段,这种各民族间经济与文化的天然联系都不曾被割断。如历史上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进行的“茶马互市”、“盐铁贸易”等,既满足了中原农业、交通和军事的需要,也满足了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所需,促进了经济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从先秦即已开始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形成了中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格局。从历史记载来看,汉族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迁移和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内迁的数量都很大。如秦始皇曾
迁内地50万人到岭南戍边;汉武帝迁上百万军民到西域屯田;明朝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卫所,屯田的规模更是空前,仅云南一地就将近15万军户,使明代云南的汉族人口超过当地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少数民族内迁见诸史籍的,如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率4万余人归附汉朝;西晋末年关中人口百万,内迁的“戎狄居半”;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随行的鲜卑人数以十万计。这种迁徙、融合更加强了各民族间业已存在的经济、文化联系。总之,各民族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中国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这是巩固祖国统一赖以存在的深厚基础和内在动力。(三)各民族共同捍卫祖国统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从沿海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继而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我国的边疆民族地区。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中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西方列强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过程。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就有汉、蒙、满、藏、羌、彝、土家等各族军民奔赴前线,共同战斗。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大沽炮台的满、汉守军和蒙古族骑兵,迎头痛击英法联军。西藏军民在隆吐山战役和江孜战役中,先后给英国侵略者以有力的打击。在中法战争中,壮、彝等族人民坚决反击法国对中国西南的侵略。东北地区的满、汉、达斡尔、鄂温克、赫哲等族人民,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柯尔克孜、回、蒙古等族人民,先后同沙俄入侵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新疆各族同胞的大力支援下,左宗棠率领的清军迅速击溃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的侵略,重新收复了新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而奋斗。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族人民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海南琼崖纵队,滇桂黔边区纵队,冀中、渤海回民支队,大青山蒙古族游击队,与全国抗日力量一起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构建美好家园的开拓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人民内求统一、外御强敌、反对分裂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各族人民互相交流、共建文明的创造史。
三、民族团结是中国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针对当前民族团结形势明确指出:“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是要维护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钢铁长城。我们要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
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保持和发展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三次剧变,彻底地改变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第一次是社会形态的改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第二次是政治形态的改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在事实上获得政治上的平等,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从1947年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建立至今,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1173个民族乡。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占民族自治区地方总人口的47%,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民族区域自治完全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第三次是经济形态的改变。1978年改革开放,经过30年的努力,各族人民在经济上普获实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民族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又好又快的局面。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3062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92.5倍。二是特色经济初步形成。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民族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农畜产品和重要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新疆的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一,天然气产量居全国首位,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内蒙古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一,原煤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广西已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和综合利用基地;云南鲜花产量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第一。青海、西藏等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发挥区域特色,使旅游业成为本地区的新兴产业,同时成为国家重要的资源战略接续区。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1952年,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76亿元,1978年为76.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了20.39倍,年均增长24.34%),2008年达18453.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40.72倍,年均增长60.33%)。国家在民族地区安排了一批重大项目,修建了一批铁路、机场、高速公路、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重点项目的实施和完工,增强了民族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四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民族地区实现外贸进口总额607.5亿美元,与2002年的112.4亿美元相比,增长了5.4倍。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2008年13170元,增长了30多倍;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2008年的3389元,增长了19倍。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可以说,现在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最好的时期。这些成就来之不易,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得益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
四、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和各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民族团结见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光辉历史。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民族团结关系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关系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过:“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一个家庭不团结,可能亲人反目;一个民族不团结,可能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团结,可能分崩离析。我国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欺凌。当时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必然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的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灵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自由和统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在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过程中,不仅民族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华民族从自在的联合走向自觉的联合,团结一致走上了通向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二)民族团结谱写着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华美乐章。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新纪元,中华民族展现出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展现出无比的自信心、自豪感。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携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壮丽史诗。60年来,中华民族在前进过程中克服了来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种种困难和考验,顶住了来自国内外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航船乘风破浪、胜利前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心同德、并肩战斗。今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三)民族团结将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未来。今天,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往开来、意气风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把各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讲任务,是56个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只有56个民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携手并肩、团结奋斗,中华民族才能焕发出无比磅礴的伟大力量,民族复兴的伟业才会展现出宽广灿烂的光明前景。
形势与政策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庄严宣告了“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系统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伟大贡献,对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中国共产党继续成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义重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创新理论,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将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中之重,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北化新的更大的贡献。
今天有幸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见证了党的百年盛典,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心中的荣耀与自豪自不待言。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成就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重温初心的精神洗礼,是鼓劲扬帆的再次出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豪情万丈再次踏上新征程,北京化工大学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全力建设一支巩固的“四有”教师队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四个面向”、统筹和提升学科发展服务国家能力水平,以求解决“卡脖子”问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生逢盛世与盛典,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同时,更觉使命在前和重任在肩。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时刻听从党的召唤,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热情和决心,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聚力科技创新和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不断培养可堪大任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100年,百年的风雨兼程铸就百年的光辉历程,蓦然回首,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路人,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必然选择。党在召唤,时代在召唤,让我们充分展现新时代党员的智慧、风采和力量,团结一致、与时俱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前进,以忠诚之心跟党走,以赤子之心为人民,以奉献之心报祖国!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人心潮澎湃、深深感动、充满力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作为思政课教师,更要
立足讲台,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者,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奉献者,党的初心使命的坚守者,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今天的北京,世界瞩目。大家共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作为一名加入党组织不满一年的预备党员,我满怀着对党无限的忠诚与敬仰,与同学们一起收看了现场直播,我的心也随着波澜壮阔的党史澎湃激扬。100年,整整一个世纪,我们党从几十人发展到九千多万,我们的国家,从支离破碎、任人欺凌,到万众一心、逐渐强盛,我们的民族,从一蹶不振,到走向伟大复兴,放眼世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完成这个伟大的创举。我们生长在这个幸福的时代,党的光辉历史将由我们来传承,少年强则中国强,请党放心,科技强国的重任,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能担当!
2022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惠好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2022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看,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对此,为稳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纵观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腐败增生,腐败是人类尚未攻克的顽疾,它的出现时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对此,我们现正在积极应对,以来,党中央对反腐败从战略上予以高度重视,实施了多项措施,包括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上打出“组合拳”,扎实推进反腐败行动,反腐败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再次是反腐败不留死角,法律面前不分国企、外企、和私企,反腐子弹不长眼,不管你是教授、官员、医生还是高人,击中谁就是谁,打‘老虎‘’苍蝇’绝不手软。20某某年反腐有一新亮点,就是纠正不正之风,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列为“靶心”动员全党对作风上的弊垢扫除,全面改革以清除腐败土壤。同时加强监督力度,监察机构履职能力大幅提升。国内大学毕业生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外部原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和学生就业观念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还有一些大学生虽然落实了工作,但就业状况不好,进退维谷。这一批不得志的大学生构成了“蚁族”等“族化”群体,破解“族化”应从几方面入手,政府上,健全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相关领域的改革力度;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环境;教育主体上,结合社会需求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大学生自身层面上,正确定位,做好自身发展。我国还面临着产能过剩的现状,产能过剩呈现着全面化特征,传统产业和部分。战略新兴产业均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部分产业出现绝对和长期产能过剩。
近几年,集中投资造成了产能增长过快,而且新产能还在不断地释放和形成。原因是由于自由竞争,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产业发展,经济波动性大,政策有效性不高,政府服务信息不足,国际金融危机使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对此,我们应该创造有效的需求,消化一批产能,还有就是增强企业跨国的经营能力,向境外有序转移一批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而最根本的还是要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当今形势下的中国面临着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只有不断加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以事业的发展,不断开阔周边外交工作新局面,积极应对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才能更好的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
不知觉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已有两年了,通过这两年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的课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蒋老师上课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老师的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丰富多彩,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环境、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
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为了更好的把握住自己,必须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学习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在我们才能更好的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有必要。因为,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世界,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形势和,好让我们更有准备的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精选优秀范文三篇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篇一
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基层公务员是党和国家政策的传播者、执行者,在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路上应当保持迈平坎坷的决心、翻越山岭的恒心、勇攀高峰的雄心,在新时代一路高歌猛进!
迈平,立足于“补短板”的坎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基层公务员要权衡地区、城乡、人群等因素,集中力量关注低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组织社会捐助公益活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在“脱贫”的绝对标准方面,要努力挖掘本地区的网络销售、文化特色、农业资源、创新产品等方面,在读懂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善于打破常规
思路落实扶贫开放政策,通过多途径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治理”的相对标准方面,有些地区的环境治理设备、技术、人员等还未跟上,要积极向上级汇报,多提思路、多做研究,做好统筹规划并持续改善的长远打算。
翻越,置身于“提质量”的山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不断深化,必须步步为营。“把握好关注民生和增进福祉的提升”,基层公务员要紧紧围绕改善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把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多问、多听、多想、多行,领会上级的惠民政策,认真解读并极力执行,为打造充满生机、秩序和谐、其乐融融的幸福格局贡献力量。“把握好城乡融合和产业平衡的提升”,把城乡融合发展议题作为重要课题研究,着力分析城市发展的症结和乡村发展的短板,将“如何把城市与乡村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作为目标,加大对“乡村设施建设”“乡村引进人才”“乡村产业创新”“乡村形象设计”等方面深入考学;把产业平衡发展议题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加强研究产业发展的短处和企业升级的困难,将“如何把产业与城乡协调平衡、产能升级”作为目的,持续对“产业集中优势”“产业整合资源”“产业协调治理”“产业促进升级”等方面深入思考。
勇攀,放眼于“走千里”的雄心。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一以贯之。“把握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基层公务员要充分发挥“绿叶精神”,是党员身份的要彰显
先锋带头作用,将自身理想与工作目标结合贯彻,做好先苦后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乐在其中,以工作为乐。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燃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练就服务群众的真本领。“把握好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的统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基层公务员要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前目标,全心全意配合组织、一心一意服务人民,并立足长远,放眼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乃至为更加长远的、可持续的人类发展议题而作久远谋划,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竭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关于共同富裕的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篇二
20xx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千年追寻,圆梦今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深知现有脱贫成果来之不易,脱贫硕果离不开扶贫干部和贫困户辛勤的汗水,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关键时刻,要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要输血更要造血,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
未脱贫的贫困家庭,扶贫干部要迎难而上,与其一同努努力、加把劲。越是在最后关头,越是要如履薄冰,完成“小康路上一个不落”的庄严承诺。然而,脱贫只是起点,摘帽
不是终点。已脱贫的贫困户、边缘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失业、患病、天灾等,都可能导致返贫。脱贫攻坚的胜利,不仅仅是收入超过现行标准,“扶上马送一程”,要让他们在小康的路上走得更加扎实、稳健,具备抵御各类返贫风险的保障。
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因地制宜,严查自身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不足之处,补齐扶贫民生短板,保障每个贫户家庭都能学有所教、居有所安、病有所医。贫困户家庭以因病致贫者居多,贫困家庭用得最多也是医疗保障政策。扶贫干部不妨多些耐心,把医保政策给贫困户介绍清楚,多说一点、多说几遍,让贫困户少跑冤枉路。贫困地区的医疗工作者不妨问几句,问看病的病人是不是贫困户,如果是的话,就让其明晰就医的流程,多些绿色通道、多些人文关怀,让贫困户少花冤枉钱。仅靠扶贫干部、医疗工作者也是不够的,社会各界不妨“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为减贫脱贫贡献力量,共同补齐短板,每个奋斗者的价值必将在脱贫攻坚中尽情展现。
坚实打牢脱贫攻坚基础。不是脱贫摘帽,扶贫干部就可以松口气、歇歇脚,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抓好党支部建设,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脱贫质效,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选好领头雁,党员做示范,基
层党支部每发挥一点战斗堡垒的作用,“贫困的堡垒”就会被攻克一点。村庄村民方便的生活离不开畅通的道路、硬化的广场、明亮的路灯等,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庄发展、村民脱贫的基础。集体经济就是贫困家庭的“造血干细胞”,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给特困的家庭“输血”,还可以为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贫困家庭的自身“造血”。农村脱贫基础方方面面的牢固,村庄发展的步伐才能走得铿锵有力,贫困家庭的日子也必将更加红火。
在20xx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扶贫干部还需与村民一同以脱贫作为新奋斗的起点,在全面小康路上,一鼓作气、乘胜而上,以实干笃定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形势与政策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建国以来,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新的基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具有特殊优势的群体,新的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优势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说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首先要认真地回顾一下历史,从这些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年轻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步;此后,我们要用我们的能力来回报家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认清大学生的历史使命:首先,大学生们应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我们还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认清形势,肩负责任: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20年,是巩固和提高现在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的时期。这个目标是鼓舞人心和催人奋进的,也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
21世纪的头20年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新的技术革命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丰富的资源更充分更有效地用于经济发展;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体制保证;支持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是具备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民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大批科技人员和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成长起来,在改革和发展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我们仍然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国内建设。回顾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沿着“五四”运动开辟的振兴中华的道路,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把握时代的脉搏,站在时代的潮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地奋斗,历尽艰辛地求索,终于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并且为其自强、自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更是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你们有一切机会学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本领,你们有一切可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贡献给祖国。只要你们方向正确,你们的任何一点积极性都应当受到珍视,都应当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黄金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正好与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历程相吻合,这既是难得的机遇,更是荣誉和责任。“再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到建国100周年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会胜利地得到基本实现。到那时,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的理想将变成现实,中国人民将过上中等发达水平的富裕文明生活,中华民族将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世界经济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依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和新知识的创造,世界各国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一切,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民族复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在前人已经取得伟大成绩的基础上,承担起这个事业赋予的重任,勇于竞争,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努力成为历史的开拓者、完成复兴大业的实干家,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其实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就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样,企业也希望吸纳高素质人才。本调研通过研究大学生就业素质,并对其调查,了解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来应对就业和企业又看重大学生的哪些素质,从而为大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势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31.2万人;xx年,这个数字将变为八、九百万人。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通道。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据数据记载,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没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马上就业。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今后,以我们高邮为例,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我们现在还只是大学在校生,求职、就业对我们来说,迟早将会面临。在3年后,我们该何去何从,未来的路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时,今后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要有一颗平常心。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三、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35.56%和34.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61.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4、超七成学生不明企业的人才要求在被问及“你是否尝试了解目标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时,有20%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没必要”,50.8%的学生表示“尝试过,但仍然一知半解”。显然,超过70%的学生并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尽管在当今社会,人们一直强调就业的双向选择,但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市场决定了大学生相对企业处于弱势的局面,企业的择才标准往往成为大学生择业的参考标准。在此情势下,学生需要科学地对市场做分析,需要关注那些未来希望从事的行业、职位的信息,甚至对目标企业的运行状况、企业文化也要知根知底,这样才有助于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一个合格的商人起码要知道顾客要的是什么,然后来判断自己能否提供。如果连目标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对企业性质、企业文化等信息的了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怜,求职自然会四处碰壁。摘要:宁波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劳动者基本的生活权益以及企业合法的经营权益,使得宁波市的经济能够稳定发展。调剂最低工资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在实施政策历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下面综合来自各方面的意见,给出一些有效的`政策建议,愿望对宁波市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的实施有所赞助。关键字:有效措施,最低工资,监督,鼓吹1、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从本文的总体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最低工资的就业正效应明显,即使在一些情况下出现负效应,负效应也对比小。另外宁波市最低工资标准仍然偏低,在宁波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最低工资标准并没有相应的提高,甚至与平均工资水平相比,也出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同时,最低工资在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条件吗,调剂宁波市居民收入结构,逐步消除过大的贫富差距,促进产业结构调剂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现行根基上提高工资标准是可行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不同性别、行业、年纪、学历等群体有各自的特征,最低工资在这些特征影响下会产生不同的就业效应。所谓适度提高,就是遵照各自特性确立最低工资标准与失业之间的联动机制,在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时要考虑把失业率把持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尽力发挥最低工资正效应,避免引起失业负效应。2、制定更加细化的最低工资标准从理论和实际结果也可以看出,在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女性的“就业歧视”等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若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时不考虑这些因素,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不仅使得劳动者的权益受到危害,而且部分行业的用人单位也很难去履行最低工资规定。所以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时,需要在统一口径的根基上,分行业、分性别断定其标准。目前宁波市的最低工资的实行情况不佳,与制定标准不合理有关,虽然细化的最低工资标准制定起来会对比繁杂,但是这种繁杂的最低工资标准最合理,有利于各用人单位去履行,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可以立足实际、充沛调查,制定出真正有利于企业履行和保障劳动者权益,同时又避免对就业产生影响的最低工资标准。3、增强最低工资的监管和履行力度在宁波市最新的《最低工资规定》中,进一步完善了最低工资制度,但是在实际履行的历程中,仍
有不少用人单位知法犯法,不履行最低工资标准,或者用加班加点,降低员工的福利待遇等来变相不履行最低工资政策,企业的这些行为都与最低工资的相关规定相违抗。宁波市政府部门如果在最低工资的履行历程中选择不作为,甚至为了发展经济、提高自身业绩而放弃最低工资的监管履行,就会严重降低最低工资制定时预期的效用。要充沛发挥最低工资的功效,就要加强最低工资制定、履行等环节的监督和对违法行为的处分力度。
另外,社会和媒体也要充沛发货其监督、鼓吹作用。现在很多劳动者甚至用人单位负责人对最低工资规定并不熟识,对其中的具体内容更不领会,所以出现了很多类似包吃包住来抵充最低工资的情形,劳动者也没有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通过合法途径来捍卫自己的权益。我们要发动各种媒体对最低工资进行积极的鼓吹,相关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则要深入各单位对用人单位负责人和劳动者进行制度的介绍和教导。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查处力度,建立企业违法记载登记,以求在社会上形成正确认识,自觉遵循最低工资规定的效应。
总之,最低工资是一项有首要意义的制度设计,与就业也确凿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很好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最低工资制度的核心问题,只有根据不同情况,找出最低工资相应的就业效应,才干确立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主体所参与的经济法律关系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在理论界,对经济法主体的定位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甘肃政法学院何文杰老师认为,经济法主体首先分为经济调节主体、社会中间层主体、被调节主体三大类,其中经济调节主体又由经济行政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组成;被调节主体由经营者和消费者以及其他主体构成;社会中间层主体主要由社团性中间层主体和公共性的经济鉴证性中间层主体、公共性的市场中介性中间层主体、经济调节性中间层主体中的政策性银行等部分主体、舆论监督性社会中间层主体等构成。这个观点是相对比较客观、全面的,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基本情况的。循环经济是一项全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即需要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循环经济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不仅涉及生产、建设领域,还涉及流通、消费领域,所有从事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采取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经济发展措施,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原则。因此,在这些领域内所牵涉的主体都有可能成为循环经济法的主体。
一、法律责任的综合性违反经济法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是复合的,会涉及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大多数违反经济法的行为都是涉及公共利益或者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对于一个违反经济法的行为,如果只是剥夺主体资格权利,而不要求经济损害赔偿,剥夺或限制人生自由,那么这只是处罚了加害者,对受害者是不公平的;只有综合性的经济法责任才能有效地制裁违反经济法的行为,经济法责任的综合性也是责权利相一致的体现。循环经济法律责任也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其中主要是行政责任。首先,行政主体在执行循环经济法律规范赋予的职权时违反循环经济法的规定,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次,由于循环经济法对企业设定了大量的义务,相应地,在法律责任中应当设定不履行义务的法律责任,其中多数是行政责任;最后,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公民违反循环经济法律,应当承担行政责任。例如,金融机构违法对生产、进口或者采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的企业提供授信支持的,由主管行政机关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对于严重违反循环经济法律并产生危害后果的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二、“两个核心”的契合(一)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经济法天然具有社会本位属性,即经济法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基本立场。从经济法的基础来看,经济法的社会基础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矛盾问题,经济法就是站在社会公共利益的高度,对侧重保护个人利益的民商法和侧重保护国家利益的行政法所不能保护的利益进行保护,从而调和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经济法的经济基础是市场调节(无形之手)与国家干预(有形之手)的关系问题,经济法强
调“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配合使用,不仅为市场的自由竞争提供了有序的环境,而且为国家干预提供了法律依据,从而保障了各类经济法主体的利益;经济法的政治基础是契约自由与人权保障的关系,经济法是国家干预之法,因此,国家对经济要进行必要的干预,更重要的是适度干预。从经济法的内容来看,宏观调控法是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国民经济活动就是在宏观调控法的规制下有序进行的,国民经济良好有序的运转是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个人发展的基础。因此,宏观调控法是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法,从而保障了社会公共利益;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竞争失效,竞争失效会对社会公共利益产生重大的威胁,市场规制法就要对其进行调整,保障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因此,无论是宏观调控法还是市场规制法,社会公共利益都是其理所当然的保护对象,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就是经济法的价值追求和立场所在。循环经济法侧重保护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即社会公共利益。循环经济法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社会经济呈现出“绿色”发展的良好态势,这样的“绿色”发展是惠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因此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经济法也是站在社会公共利益的高度去审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为经济发展植入了更先进的理念,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法律制度。循环经济法涉及了经济运转的各个环节,涉及了各类经济主体,因此,社会公共利益是循环经济法发展的支撑点,也是循环经济法区别于环境保护法的根本所在。
(二)政府干预经济法是确认和规范国家干预社会经济之法。市场固然有其天然的优势,它能够提供有效的反馈机制,使得私人和公共决策者都能够迅速地纠正错误,但是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市场失灵就决定了政府对经济的必要干预。政府在干预经济的同时也会出现政府失灵,因此,经济法就要规制政府的行为,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即使政府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会出现失灵,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也是必要的,这一点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变革足以证明。无论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经济法的核心就是政府干预社会经济。循环经济法中的大部分法律规范都体现了政府对微观市场经济的干预。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尤其我国处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的干预和主导作用体现得更为突出。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循环经济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影子,可以说循环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就是政府。政府通过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增加科技投入、鼓励自主创新等政策,全方位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循环经济法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依据,为政府主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有政府调控经济发展方向的作用。三、“一个归宿”的契合无论是经济法还是循环经济法,最终将回归于一个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与具体制度相结合,而仅仅作为一种观念而存在,会失之空洞。正是可持续发展在传统法律体系中的缺位,为经济法法律规范的制定创造了契机,同时经济法所调整社会关系的特殊性、独特的价值理念,为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要求进行立法,进行相应的制度构建提供了可能性。”经济要可持续发展,经济法就要保障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度构建上,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模式。可以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表现形式,循环经济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呈现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进一步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强调“发展”,更强调“可持续”,实现代际公平。因此,循环经济法应当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保障循环经济高效运行和协调发展。一、经济学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定位(一)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基本特征依据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是大势所趋。普遍认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基本特征为:
(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专业实践能力;(2)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3)具有自觉学习能力;(4)具有掌握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1.市场需求。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发展临港经济与发展地区经济相结合;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也将促进临港经济发展。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将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长吉图地区开发开放,积极构建畅通的物流体系。这些都将触发临港相关行业如国际物流、货运代理、船舶代理、理货、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的蓬勃发展。而从而形成了对既有经济分析理论基础、又懂国际贸易与运输组织的高级复合应用型运输经济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数十万。辽宁工业大学坐落于锦州,锦州港是我国渤海西北部唯一全面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同时也是辽宁省重点发展的区域性枢纽港口,是中国通向东北亚最便捷的进出海口,锦州港冬季冻而不封,全年有效营运。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办学宗旨,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辽宁工业大学为锦州港发展培养应用型运输经济人才,从而实现高校为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确定专业设置的目标。2.目标培养定位。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是2008年获辽宁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经济学(运输经济方向)专业,于2009年8月份正式招生,定位为运输经济方向的经济学专业,是为了避免现阶段我国各院校经济学专业倾向培养理论研究为主的目标,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进一步将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国际运输经济人才。为使经济学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时代和市场的需求,符合辽宁工业大学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我们经过多方调研,进一步确定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为:适应社会需要,具有经济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运输业务操作,并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运输经济管理人才。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微宏观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和交通运输经济理论及与其相适应的管理、营销、法律等综合知识,具有国际运输组织管理、货运代理、国际物流、理货、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具体国际运输业务实践技能,毕业后可从事国际物流、货运代理、理货、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相关行业的工作。二、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加强课程体系优化的同时,在各主要教学环节渗透实践教育思想,构建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应用及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专业培养方案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2008年获辽宁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经济学(运输经济方向)专业,于2009年8月份正式招生,因此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国际运输经济人才。根据市场对国际运输经济人才需求的特点,经济学专业利用学校现有的专业和教学资源,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形成了大学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体系。在专业教育体系中,形成了运输经济专业教育、运输经济专业业务能力培养和运输经济业务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三个阶段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并力求方案的先进、规范和可操作。(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由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两部分组成:基础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必须课、公共选修课和军训、公益劳动,约占总学分1/3。依托学校公共基础课平台完成。注重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及拓展学生视野和人文素养。专业教育。包括学科技术基础课必修和选修课、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实践环节及创新学分等。注重形成运输经济专业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及业务实践与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时俱进地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等,如多媒体教学、专业课考试方法改革和专业题库建设等。
(三)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指导性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和学生课外创新学分,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约1/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培养和训练经济学(运输经济)专业学生的信息获取与终身学习能力、发现和分析问题与决策能力、人际关系(交际)能力、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从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三个层次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专业基础技能:经济、管理理论分析与操作能力、统计计量分析能力、经济法及国家政策法规灵活运用能力;第二层次:专业技能:即具有国际运输组织管理、国际物流、港口物流、货运代理、理货、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物流管理信息处理及经营管理与决策能力等国际运输业务实践技能;第三层次:专业综合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三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每个层次都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组织进行教学;前两个层次实践项目由课程提出,并根据每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实践的功能的层次性,确定具体的实践项目内容;综合技能训练以综合性、设计型和创新型实践为主。三、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建议工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本校经济学专业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有:(一)专业师资力量方面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运输经济专业方向专业老师虽然都是经济学硕士及博士,但研究方向均非运输经济方向。因此,在加重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也相应削弱了该专业教学水平。对此,在安排授课任务时尽可能结合任课教师研究方向,在边工作边学习的同时,组织教研室教师研讨新开课程重点难点,另外我们还在聘请其他院系与我们专业有关的教师为我们上课,以更好完成教学任务。(二)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国际运输经济人才,相关教学与实践环节均以此为目标,但目前国内没有相同经济学(运输经济方向)专业的院校,仅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经济学(国际运输与物流方向)专业与我们相近,因此国内相关实践教学软件与可借鉴方法缺乏,同时实践经费短缺,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有影响的。对此,在遴选了可以找到的符合本专业实践教学特点的几乎所有软件,虽仍不尽满意,但可以完成实建筑期刊践教学任务,并且在教学同时,针对存在问题不断提出整改方法。另外,尽可能多方联系与本专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解决了部分经费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 形势与政策奋斗百年路论文 形势 奋斗 政策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