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心得体会大全3篇

时间:2022-09-07 18:35:04  来源:网友投稿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心得体会大全3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心得体会大全 神舟十三号平稳返回地球观后感心得体会(10篇) 神舟十三号平稳返回地球观后感1自古以来,人类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遐想,由此而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心得体会大全3篇,供大家参考。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心得体会大全3篇

篇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心得体会大全

十三号平稳返回地球观后感心得体会(10 篇)

 神舟十三号平稳返回地球观后感 1 自古以来,人类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遐想,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神话与传说。我们的先人们脚踏在大地上,仰望着天空给他们设置的极限。

 但是无论怎么样的限制都无法阻挡人类探索的脚步,1969 年,人类踏着嫦娥曾经走过的道路,飞向了传说中的广寒宫。而到了现在,我们中国人要在浩瀚的宇宙中创建出一个自己的“广寒宫”——空间站。随着神舟十三号的一飞冲天,完成了不可能的径向对接,中国航天人的奋斗,使中国航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继北斗卫星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壮举。

 曾经的我们创造神话与传说,现在的我们就是神话与传说! 神舟十三号平稳返回地球观后感 2 老师让我们看神舟十三号飞船的发射,我们每个同学都迫不及待的等待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当神舟十三号发射的时候,我们都很担心它不能送三位宇航员飞上太空与天宫一号连接,它点火时发出的火太大了,我心里暗想它会不会引起火灾呀? 随着神舟十三号成功飞上蓝天,我心中的疑团也一点一点的消退了,心中的大石头也终于落地了。接着火箭上的两个小火箭落了下来,紧接着是外壳和一个副的推进器也落了下来,终于所有不必要的东西都落了下来,太阳能板也伸了出去,神舟十三号终于进入了预定的轨道,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了!所有的同学都

 在欢呼,因为这是中国对宇宙探索迈出的.新一步,是中国对宇宙奥秘探索的又一个起点。

 此时此刻,我又有了一个新的理想——当一名优秀的宇航员! 神舟十三号平稳返回地球观后感 3 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我国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舟七号发射成功,5G 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曙光 5000A 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

 蛟龙深潜,嫦娥探月。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去年 7 月 23 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于 2021 年 2 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 年 5 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5]。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截至 2021 年 2 月 3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飞行里程已超过 4.5 亿公里,距地球约 1.7 亿公里。

 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按计划将在轨驻留 6 个月,在这 6 个月时间,主要工作是要进一步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具体来讲,就是要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一起配合进一步验证。

 科技强,则国强。自信之路成功,为中国航天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神舟十三号平稳返回地球观后感 4 中国人的航天梦做了几千年,从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鹊桥会,夸父追日,到实际行动的万户飞天的壮举,敦煌石窟的仕女飞天壁画,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

 从 1999 年 11 月 20 日到 2021 年 6 月 17 日中国共成功发射了 12 座神舟飞船,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阔步向前。从神舟 5 号航天员杨利伟一人一日游,到神舟 12 号的三人三个月游;从翟志刚把中国人民的五星红旗插在太空开始,无不证明中国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10 月 16 日神舟 13 号也将飞上太空,三名航天员将乘坐飞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务,他们分别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是神舟 7 号的航天员,第一个把中国的国旗插上太空的人,经验丰富;王亚平是神舟十号的太空老师,是中国人第一个站在世界讲台的老师;叶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质都非常过硬。他们三人将在太空居住 6 个月,要完成五大飞行任务。

 一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二是进行 2—3 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做准备; 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 6 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四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这次王亚平还要完成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平平安安,圆满完成飞天任务。

 神舟十三号平稳返回地球观后感 5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_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 6000 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 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03 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 21 小时 23 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_年来,7 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

 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华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区域。

 “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根据安排,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在轨驻留 6 个月,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中度过春节。

 神舟十三号平稳返回地球观后感 6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 11 次飞行任务,包括 3 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 次货运飞船以及 4 次载人飞船发射,于 2022 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三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神舟十三号平稳返回地球观后感 7 我感受到这些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的所有航天人的坚持和努力。这一次航天项目的完成代表着我们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进步,彰显了在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科技实力。

 采访中聂海胜同志说的“就算牺牲也要把国旗插上去”属实令人感动。可以这么说,每一位航天员都为我们的航天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无所畏惧,一往直前。在此期间每一位航天员都需要经

 过大量的训练去适应模拟环境、失重、应对紧急情况时的操作处理等等,每一次的训练也是为了能更好的完成任务,他们付出的汗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们做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当然,不仅仅是我们的宇航员,更有千千万万个在载人航天事业背后默默工作的航天人。

 载人航天事业,需要大数据的支持,先进的科学技术,各个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协调统一的调度等等,没有所有航天人的一起奋斗努力,载人航天事业是难以完成的。我们今天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为载人航天事业努力过的人!写到此处,也只剩下“致敬”! 神舟十三号平稳返回地球观后感 8 “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正是如此,没有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对各种难关的探索与攻克,没有他们对航天事业的坚持不懈、不离不弃,怎么会有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如此蓬勃的发展,我们又怎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他们特别能战斗,要知道载人航天事业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而且需要经过多次的试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航天员更是要经过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够更好地走入“战场“。他们特别能吃苦,早期的中国异常落后,只能依靠自己,环境也极其恶劣。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苦难给吓倒,始终迎难而上。他们特别能攻关,要知道我们的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他们特别能奉献,多少航天人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多少航天人即使知道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却还是毅然决然地争先踏入太空。

 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这些航天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紧紧抓住,以此激励着我们前行,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上笃定前行。

 神舟十三号平稳返回地球观后感 9 最近我们航天事业频频传来喜报,又成功发射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观看直播呢?相信看了直播的心中一定是无比激动和自豪。

 北京时间 2021 年 10 月 16 日,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时间,搭载神舟十三号的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970 年 4 月 24 日,中国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轨道,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的序幕。如今,“北斗”“神舟”“天舟”“嫦娥”“玉兔”“天问”……星辰大海中,中国“星”亮晶晶,中国已由航天大国开始迈向航天强国,当然,我们曾经艰难,曾经受制于人,但有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迈向航天强国的步伐无人可以阻挡,随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实施,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将会在星辰大海中独领风骚。

 中国航天即将进入新时代,让我们仰望星空,为中国航天祝福,新时代新征程再出发,征途漫漫,努力奋斗,弘扬中国航天精神,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富强。

 神舟十三号平稳返回地球观后感 10 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 582 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是日拂晓,喜讯传来,国人振奋,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英雄被送入太空,将对接天宫,开启半年征程。中国航天事业,又上一层。

 毛主席昔日“上九天揽月”之宏图,不再是梦。航天事业,科技巅峰,群体作战,众志成城彰显国力,引领未来,造化苍生。其所耗人力物力财力甚巨,然着眼未来,乃深远之计,关系国计民生。非下苦功夫,焉得幸福梦。若夫拘于小家之见,则航天与我有何干系,则漠不关心,反怪劳民伤财,真乃愚见。非也,航天事业,人民与共。一者,其事关人类大局,发展之高度,彰显国力,引人尊敬。二者,其于太空探索,科学研究,造福人民,大有裨益。三者,事关国家安全之大计,抢占科技制高点,方能不受制于人,乃和平真保障。故对内可科学研究,以成果来造福国民,以荣誉来增强民族自信。对外可服务大家,提高安全,促进人类共赢。如是者,方是航天事业之使命。

 由此及彼,探索无止境,上天入地,国之英雄。时代呼唤英雄,唯有敬重英雄,方能民族复兴。航天英雄,寄托亿万人之梦,敢于担当,勇作先锋,时代之楷模,国人之春风...

篇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心得体会大全

看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地球心得感想范文 5 篇

 观看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地球心得感想范文 5 篇

 观看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地球心得感想范文 5 篇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下面是为您推荐观看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地球心得感想范文 5 篇。

 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地球心得感想 1

 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宫。義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华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区域。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神舟十二号的航天员们在轨驻留 6 个月,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度过春节。期待除夕守岁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听到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2022.4.16 神舟十三号圆满完成任务并成功着陆地球,我们从这里看到的,不仅是太空中力量对比的变化,也代表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消长。太空只是一场历史性大变局的局部,我们正在亲历历史,祝福中国!

 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地球心得感想 2

 古至今,人类对于天上的世界就充满着遐想,如今神舟十三

 号飞船的成功返航,标志着我国航天载人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同时三名航天员在中国的太空之家上度过了 180 余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超长的太空出差时间,并成功的在太空中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地球心得感想 3

 天 4 月 16 日,农历三月十六,恰逢周六的好日子,神州十三顺利返航。在太空出差六个月的三位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虽然宇航员在航空期间的生活丰富多样,但是实际活动范围大受限制,除了要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转,在长期在感受不到重力的环境下,不仅对身体,对心理也是一个挑战。但他们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将不可思议之事变成现实,创下了连续在轨飞行的最长新纪录,这将是中国航天向前跨进的一大步。相信在未来,浩瀚的宇宙中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印记。

 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地球心得感想 4

 九天,问苍穹。从古至今,华夏子女就从停止过对浩瀚无限的宇宙的探索,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一步步成为现实!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是中国对宇宙探索迈出的新的一步的胜利,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史新起点的开始。太空三人组出差六个月,征星辰大海,让我们一起祝贺英雄归来。

 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地球心得感想 5

 16 日,神舟十三号的三个宇航员返回地球,并在东风登陆地上安全降落。欢迎英雄回家,向英雄致敬,看到了神舟十三号

 安全着陆,自豪,骄傲的感情油然而生。01 感觉良好!02 感觉良好!03 感觉很好!

 这是最令人开心的话语。精确定位,每个宇航员独立医疗汽车,体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成熟,体现了我国的强大。

篇三: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心得体会大全

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心得体会

  北京时间 4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体状况良好,这标志着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无数国人被这一幕所感动,热泪盈眶。作为新时代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要心怀“君知天地中宽窄,大鹏逍遥自在飞”的自信,做一个敢于“摘星星”的人。

  做一个“摘星星”的人,要有“初心不改、笃行致远”的真情。“千里守望、英雄凯旋”是对航天人、航天精神最尊崇最真实的写照,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祖国的宏伟事业而努力奋斗终生。作为基层党员干部的我们也应牢记初心和使命,2022 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这就需要党员干部立足自身岗位,敢于担当作为,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在疫情下复工复产的大形势下,一大批“银发红马甲”“党员志愿者”以及“大学生专职村干”出现在地里田间,这些队伍里面既有退休的老干部、也有“90 后”年轻干部,他们为群众做好核酸检测小程序信息录入、育秧、抛洒土壤改良剂......成为了为民担当作为的美丽风景线,也践行着一名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做一个“摘星星”的人,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正在照进现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断攻坚克难、锲而不舍地艰苦奋斗,最终才能逐梦九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点亮了一束光辉。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赓续勇担重任、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发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去面对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练就一身独当一面的强大本领,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不怕苦不怕累,做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

  做一个“摘星星”的人,要有“满眼生机转化钧”的创新思维。2022 年 4 月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文昌航天发射场时强调:“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全面提升现代化航天发射能力,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现如今,我们正处于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仍是当前主要中心工作,作为基层的年轻党员干部,不应安于现状,要敢于自主创新、锐意进取,在思想上敢于“破冰”,打破传统的“枷锁”,以“工作以痛吻我,我却步履不停”的姿

 态,在党建、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中找出发展新思路,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推动工作在基层落实落地见效。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心得体会

  4 月 15 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太空出差三人组”凯旋,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收官之战取得圆满成功。值得一提的是,王亚平、叶光富都是名副其实的“80 后”,他们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新担当新作为。广大青年干部要学习航天员的闯劲、韧劲和实劲,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学习“首飞”航天员叶光富“敢为天下先”的闯劲,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十一年逐梦飞天,而今一朝梦圆。从空军飞行员选拔为航天员后,叶光富带着飞天梦想坚持训练十一年终于问鼎苍穹,他在着陆出舱时说,首次飞行就长达半年对自己来说是个考验,实现了飞天梦,自豪地向祖国报到。青年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青

 年干部要学习“首飞”航天员叶光富的这股“闯劲”,面对挫折困难,敢于面对、勇于担当、奋勇向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要学会主动挑大梁、带头讲担当,始终保持一股闯劲、一股朝气,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接受锤炼历练,创造出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学习“巾帼”航天员王亚平“偏向虎山行”的韧劲,事不避难、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王亚平作为一名女同志,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面对长达六个月的飞行任务,她毫不畏惧,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乡村振兴一线是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最佳“磨刀石”。面对艰苦环境和繁重任务,青年干部要学习“巾帼”航天员王亚平的这股“韧劲”,把艰苦环境当作进步成长的“练兵场”,把繁重任务当做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不断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魄力和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迅速成长为一名能经风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全能型”青年干部。

  学习“奇迹”载人航天事业“争当实干家”的实劲,狠抓落实、善作善成。实践充分证明,实干是创造我国载人航

 天事业奇迹的必由之路。再漂亮的口号喊上千百遍,不兑现,只会是空洞无物;再美好的蓝图勾勒千百次,不落地,只能是空中楼阁。青年干部要学习这股“实劲”,真抓实干,始终把服务人民、福及百姓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切莫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在谋划和落实工作时,立足老百姓最盼、最忧、最急的难题难事,对老百姓身边的“急难愁盼”不等不靠,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做更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好事实事,奋力在基层的大舞台实现自身价值,让青春之光在基层一线闪耀绽放。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 陆心得体会

  忆往昔东方红星,看今朝神舟着陆。2022 年 4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太空“出差”半年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回家,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2021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航天人颁奖词写道:“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望,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50 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

 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中华民族航天史经历了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的伟大飞跃,充分地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激励着我们基层选调生要心怀信仰,心生奋斗,心想奉献。

  点燃“他时定是飞升去,冲破秋空一点青”的理想信念“发动机”。三万日耕耘藏功名利禄,九万里飞天梦圆苍穹之颠。中华民族自古就对浩瀚星辰充满向往,明代“世界航天第一人”陶广义踏出了中华民族航天第一步,“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近代航天人心怀“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和飞天梦想,历时 12 年,终让《东方红》歌曲从太空传遍世界各地,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发展起来。作为基层选调生,亦当有为百姓谋富裕、为乡村谋振兴、为民族谋复兴的理想信念,要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大业融合起来,在基层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壮筋骨”“长才干”,时刻保证理想信念不滑坡,为民服务不滞后。

  挂好“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的艰苦奋斗“前进挡”。栉风沐雨熬出戈壁新星,砥砺前行勇创航天辉煌。“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之前的真实写照,建设者们战严寒、

 斗酷暑、顶风沙、建阵地。航天员面对时速 100 千米旋转的“魔鬼训练”,承受 8 个大气压的压力,哪怕头晕目眩、呼吸困难、面部肌肉变形,也无人主动按下“红色按钮”。据杨利伟回忆,在发射的过程中,火箭和飞船曾发生剧烈抖动,产生了低频共振,让他感觉“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案例时刻激励着我们基层选调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基层选调应树立“接班人”的意识,用党性思想淬炼青春热血,用艰苦奋斗磨砺坚定意志,用人民期盼涵养时代使命,努力蜕变成有担当、有梦想、有力量的新时代“接班人”。

  踩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无私奉献“油门器”。春华秋实几十载,矢志不渝献航天。“当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他身后是四十万美国航天人的努力;当这次神舟再探天宫,背后站着的是七十万中国航天人。”回望过去,不难看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着一批批默默无闻的航天人无私奉献,才披荆斩棘,坐拥星辰大海。年过半百的邓清明,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现役航天员,训练 20 余年,付出的汗水异于常人,却依旧豪迈地表示“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应尽的本分”。基层选调生亦应怀着“铺路石”的初心,持之以恒地下苦功夫、细功夫、硬功夫,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怀,“铁

 杵磨成针”的坚强毅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才能担负起“跑好自己这一棒”的使命,履行好“为下一棒奠基蓄势”的责任。

  “我们有幸成了踩路石,不管春露秋霜,无论冬来夏往。因为石子的承受,才有了人走的路,相伴着人生辉煌……”一位航天人如此深情地写道。与诸君共勉!

相关热词搜索: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心得体会大全 神舟 心得体会 发射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顶伦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顶伦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顶伦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21658号-1